糯米蒸熟、攪拌、捏團(tuán)……不一會兒,一個圓形的“散飯”就做好了。1月15日,記者一行來到洪江市黔城鎮(zhèn)雙溪社區(qū)村民楊先英家里,只見她正忙碌著為即將遠(yuǎn)歸的兒子、兒媳做“散飯”。
“‘散飯’是我們當(dāng)?shù)氐囊粋€民俗特色美食,把糯米飯用圓形竹套套住,團(tuán)成一個個圓形,上面寫上紅色‘福’字,寓意著新年團(tuán)團(tuán)圓圓、紅紅火火。”楊先英說。
(圓圓的“散飯”)
據(jù)悉,每年春節(jié),洪江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散飯”,它的形圓色紅,在招待客人和家人聚餐時就拿出來給大家食用。
“除了做‘散飯’以外,我還會把糯米粉皮曬干用油炸做成‘糖皮子’,可以直接吃,脆香可口,還可以用開水泡著吃,加入白糖,又是另外一種滋味。”楊先英告訴記者。
(脆香的“糖皮子”)
洪江市資源豐富,其安江盆地屬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氣候比較溫暖濕潤,適宜水稻生長,因此這里用稻米做的特色美食眾多,比如各種米粑粑、米餅等。老洪江有句俗話:“你才曉得粑粑是米做的”,說明粑粑的食材是米。
(楊先英正在油炸“糖皮子”以上照片均由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濤 攝)
百變的大米,不變的是濃濃的年味。它不僅是果腹的日常,也是勞動的回饋,還是餐桌上的魔術(shù)。“大年三十那天,我們家家戶戶不僅做‘散飯’,還會做油炸糍粑片、米漿卷皮、春卷等特色美食,種類多,口感好。”楊先英說。
晚上六時,楊先英一家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餐桌旁,中間放著一盆大大的“散飯”和“糖皮子”,大家品美食、話家常。“過年的時候每天都要做一大桌飯,雖然繁忙,但是在這種奔忙之中,家人團(tuán)聚了,氛圍融洽了,年味增加了,親情也更加濃厚了。”楊先英笑著說。(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玉捷 實習(xí)生 李京 通訊員 李林)
來源:掌上懷化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