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早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凌空綻放的花炮,使整個懷化城都充滿著歡快吉祥的濃濃年味。我們一大家庭十幾個人,一起吃過早飯,分乘兩輛車子,在蒙蒙細雨中,開始了羊年的春節之旅,奔向期待已久的神往之地鄂西。
荊 州
車窗外面煙雨朦朧,在一晃而過還有些枯黃的路邊茅草叢中,偶爾會發現一樹樹開滿潔白細碎的梨花,也有吐出了如胭脂般花蕾的桃樹,而那匍匐在高速路邊上的金燦燦的迎春花,已是繁花滿枝。雖然清冷的細雨還在我們車窗外面,輕輕地搖曳著,然桃紅柳綠的春天還是悄悄而至,讓我們在遠行的旅途中,有些幾許暖暖的春意。
穿越水霧蒙蒙的西洞庭湖區,過荊州長江大橋,來到歷史名城—湖北荊州城。荊州古稱“江陵”,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建城歷史有2600多年,是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發祥地;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先有劉皇叔為抗曹操向孫權借荊州,始有三國鼎立形成之勢;后有武圣關云長大意失荊州,而鋪就了偏安川蜀一偶的蜀漢政權的熄亡之路。
荊州城墻是全國保護最完整的四大古城墻之一,它由土城墻演變發展而來, 歷經多個朝代的修葺,終形成現在這樣具有明清特色,由石灰糯米漿砌筑而成的青磚墻體。我們從雄偉的東城門入城,三個金黃色的大字“荊州城”鑲嵌在城門樓上,長滿地衣的古城墻好象一個容顏蒼古的老夫人,是否也會把我們當成遠征千年的歸人?高大的城墻下,重疊著厚重的歷史塵埃,我站在兩道城門之間的空坪上,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三國時期激蕩的風云,那刀槍碰撞時的鏗鏘聲,兩軍對壘的嘶殺聲,此時都已收斂在城墻上一道道的磚縫里。城門外的護城河變成了桃花芬菲,柳絲依依,芳草萋萋的風光帶,城門前的吊索橋也隨著漸漸遠去的馬蹄聲,消失在的碧波粼粼的護城河里,只是在天南地北的游客來時,偶爾也會泛起一層層漣漪。
三峽大壩
走出荊州城,沿滬蓉高速向西到達鄂西名城宜昌市。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它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國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它扼長江三峽東口,是長江葛洲壩水電站和長江三峽水電站的所在地,因而擁有“三峽明珠”和“世界水電之都”的美譽。
我們到宜昌主要是去三峽大壩旅游區觀瞻,三峽大壩旅游區于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了三峽大壩的安全,旅游區實行軍事化管理,進入旅游去都要經過安檢,且對所有的中國游客免門票費。乘坐旅游區的專用客車,到達壇子嶺山下。緩慢上升的自動扶梯把我們送到了壇子嶺觀景臺,三峽大壩的全景就映入眼前。遠處的西陵峽口籠罩在煙雨水天之中,雄渾壯麗的三峽大壩,在此截斷巫山云雨,形成一個高峽平湖,湖面寬闊,一眼望不見盡頭,壩區除了游客的喧鬧聲,一切都顯得靜謐祥和。左側的五級雙線永久船閘在此時的節日期間,也停止了往日的繁忙。
走下壇子嶺,漫步在185觀景平臺的小徑上,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展現出三峽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畫卷。最早提出修建三峽工程設想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新中國成立以后,歷屆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壯大,三峽水利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建設,歷經15年的修建于2009年全部完工。
南岸的截流紀念園仿佛又把我們帶到熱火朝天的截流工地,停在園內的一號翻斗裝載車,巨大的車輪,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合影;截流用的三角型大石料此時安靜地躺在剛剛吐出嫩芽的柳樹叢中。十幾年前,我從長江三峽游覽而來經過此地,曾從游船上看到過三峽大壩建設的繁忙景象,那時的西陵長江公路大橋剛剛竣工,圍堰也才開始修究,當時還沒感覺到三峽大壩的宏大。走進紀念園里,一件件巨大的截流紀念物品,震撼了我。從截流紀念園仰望185米高的壩體,驚嘆著它的雄偉挺拔。而曾經喘急的江水,喧鬧的工地,那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情景,都已隱約在眼前這靜靜的江水里。我想那巫山上的神女,也可在碧波蕩漾的湖邊翩翩起舞,她那婀娜多姿的倩影柔碎在這悠悠碧水之中,又是否會攪亂她的柔情和芳心?
神龍架
從宜昌上巴宜高速,走向神往之地神龍架。 車窗外面的山崖縈繞著幾縷淡淡的云霧,崖石上怪柏林立,灰白色的崖石上又有幾叢或青或枯黃或紅的樹林,有如此美麗的水墨山水,興山縣不愧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的故里。
下了高速公路興山縣出口,車子就行走在兩邊都是高山的峽谷里,于傍晚時分到達神龍架南大門,大家紛紛下車,在一塊刻著赫紅色“神龍架”三字的巨石旁留影,我們已經正式進入神龍架風景區,然而離我們宿營地木魚鎮還有幾十分鐘的路程。
晚上在木魚鎮費了一番周折才找到較滿意的宿營地,此時大家都已是饑腸轆轤,趕忙在酒店里點菜,只是催促服務員上菜上飯,看來以后出來旅游,還得把行前的準備工作做足。
第二天,天空已是晴朗,但依然有點寒氣逼人。冬春來神龍架旅游不是最佳的季節,有些海拔高的景區都因冰雪而封閉。還好,最好看的神龍頂部分風景區和滑雪場對游客開放。我們開車跟著旅行社導游的車,盤旋在天路一樣的上山公路上,遠山近坡都還沒有一點春暖花開的跡象。路邊的小溪和巨石下的殘雪也還沒有完全消融,抵到達車子的換乘點后,走下車就感覺寒氣透骨,路邊一排排的云杉班駁著一塊塊裂開的樹皮,山上霜雪壓彎的樹枝形狀各異,即有光禿挺拔的云杉,也有一樹樹靜美紅葉的雜木,更有傲立在崖石縫里蔥郁的松樹,讓我感受到神龍架的洪荒之貌,原始之氣息。
到達大龍潭金絲猴科研所,我們每人換上一套隔離服,行走在為游客提供的專用廊道中,走廊兩邊的山上到處都是被金絲猴攀斷了樹枝的林木。有幾只金絲猴看見我們來了,馬上從樹上跳了下來,坐到走廊的欄桿上。一只金絲猴看到我侄子手放在口袋里,伸出猴手就把他的手從口袋里拉出來,一摸他口袋里沒有吃的東西,生氣地把他的手拍打一下。由于禁止游客喂食東西,我故意把手掌握攏,金絲猴馬上把我的手掌掰開,一看沒吃的,就把臉轉開,感覺到猴手掌比我的涼,這也是我第一次親密接觸金絲猴。忽然看見一只金絲猴竟然跳到一位游客的身上,象小孩騎著大人的肩膀上,一點也不害怕,大家也竟相與身旁的金絲猴合影。
上了防滑鏈的旅游車行走在蜿蜒陡峭的山間公路,坐在我身旁的大嫂子都感覺有點害怕,我們大家就一起鼓勵她,有的要給她換座位,讓她坐到靠山這邊座位,但都被她婉言謝絕了。前行的路面漸漸地被白雪覆蓋了,到達神龍頂的時候,已是白皚皚的雪域世界。走下車,細細的雪粒子伴著冷風撲面而來,山腰上的云霧一會兒翻涌而上,一會兒向山下傾瀉而去。這時太陽也從云層中走了出來,在這天人合一的神龍頂,大家高興的在雪地跳躍著,對著遠山和天空大喊著,爬上雪坡又笑哈哈的滑下來,紛紛擺上各式造型,與這夢幻般的雪境合影。
官門山景區門上巨大的野人親子像引來我們前來合影,說實在的,神龍架在我心里就是野人出沒的地方,雖然這次沒有可能去探尋野人的傳世之謎,也沒有時間去游覽它更多的神奇風景,然有著炎帝神農氏在此采藥之傳說,足以說明神龍架的神奇、原始和物種的多樣性,即使在隆冬季節,也可領略其險峻的地貌,幽靜秀麗的山水。
恩施大峽谷
從神龍架趕到巴東縣城已是燈火通明的夜晚,燈光璀璨的巴東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的新城和沉寂在江水里的北岸老城,在人是物非的巴東新城里,也許再也沒有人能夠走進巴東老城,那段恍惚了千年的光陰。
早晨從巴東城出發,直奔險幽俊俏的恩施大峽谷。從巫山余脈的山間公路盤旋而上,快要到山頂的時候,車外開始飄起雪花,雪越下越大,路面,遠山,近坡已是白茫茫一片。那漫天飛舞的雪花,銀裝素裹的山巒,白雪壓枝的山茶樹上竟然還開有幾朵嫣紅的茶花,喜歡攝影的二哥把車停了下來,端著他的大炮筒,抓拍這南方難得遇見的雪景。我們也高興地在路邊打起了雪仗,不時張開雙臂,仰望蒙蒙的天空,輕吻著那一片片飄然而至的清盈雪花。
恩施大峽谷又名沐撫大峽谷,剛剛進入景區邊緣,那云霧繚繞的絕壁,若隱若現的山峰,濃墨淡彩的峭崖就深深地吸引著我們。乘坐景區的車,不一回兒就到達恩施大峽谷的云龍河地縫,往下走幾十階臺階,就進入地縫半腰上的棧道,地縫遮天蔽日,大小瀑布水霧狂瀉,棧道下的縫底溪水潺潺,被流水沖刷得光溜溜的巨石散落縫底,巨石色彩炫麗,有的如焦黃的面包,有的如千年的壽龜;地縫內的峭壁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鴻蒙初劈的荒古,在曲徑通幽的棧道上雖然沒有看見五彩瀑布的雙彩虹,然走出地縫,面對這地球最美麗的傷痕,驚嘆著上蒼賜予我們如此隱秘的人間仙境。
游覽恩施大峽谷,有兩條線路上山,坐索道或登一千多個石階,三哥等五個人選擇坐索道,二嫂子和我們等六個人想體驗登山的味道,走路賞風景,也是旅游的一大樂趣。
也許是一個注定的緣分,我們剛剛登了十幾個麻石臺階,云霧就向我們傾涌而來,眼前的崖壁聳入云端,望不到崖頂;“之”字形的麻石路讓我們有一種尋幽的心境。云霧越來越濃,那一塊塊的麻石,好像引著有緣的我走向云走霧繞的佛國。
走在云霧幽靜的峽谷,遠處的奇景險峰都隱約在灰蒙蒙的天際,我們只得沿著一級級的麻石臺階,恍如一個云游的行者,走向茫茫的云海深處。眼前的景色也是我的明月清風,那有如萬卷石書的樓門石浪;形態各異,挺拔林立的石筍;重疊在石芽頂部的巨石棺材,傳說能帶給游客升官發財的好運;從一線天的崖縫里走出,行走到山腰上的絕壁棧道,只見云海茫茫,山崖陡峭,感覺自己是踏著祥云,去赴一場心約已久的禪修。穿過南天門,傳說中的猛犸古象在古象嶺上顯露出蒼古的容顏,傲立在陡崖上那棵蒼顏的迎客松,路邊兩朵巨大的石頭雌雄菇,還是讓我震撼不已。
經過英雄關,來到美人關前,所謂的美人關就是幾道狹小的石縫路,過關必須收腹,胖一點的人還真是過不去。過了美人關就來到高達一百五十多米的一柱香石前,而它最細部分竟然只有四米的直徑,歷經數千年而屹立不倒,堪稱世界奇觀,它也是恩施大峽谷的鎮谷之寶,天南地北的游客紛紛在此留下自己的夙愿和祈禱。
心有明月,手牽清風,路途處處有風景。云霧深處的恩施大峽谷雖然沒有露出它那雄渾、俊險、清秀和遠古的真容,但她那朦朧的景秀還是讓走出峽谷的我無盡的留連,我們紛紛彼此相約,在紅葉靜美的秋天再來一次神往的遇見。
來源:黔城鎮政府
作者:邱署光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