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有感于古華《芙蓉鎮》里的艱難歲月
感受著《芙蓉鎮》的變遷,心被揪得緊緊的,探尋的好奇心終于得到了答案,而且那么沉重,那么刻骨銘心。
讀這本書,并不知道這個災難深重的年代,只因為“芙蓉”給人的感覺就清新美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聽著就覺得舒服。沒想到一個美好的小鎮卻經歷了十年生死浩劫。當初想讓父親回憶當年的事情,把重要的變遷記下來,打算為將來寫點東西積累些素材。父親許是累了,許是倦了,許是記憶模糊了,并沒有滿足我的獵奇心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給我了最詳實的答案。讀罷《芙蓉鎮》,我才明白,那是不堪回首的歲月,父親不想再提及。
那是怎樣是非顛倒的年代啊!“芙蓉姐”胡玉音出落得如花似玉,靠自己的勤勞智慧賺錢,卻被帶上了“新富農”的帽子,被整得不成人樣。新修的樓房還未住過就被查封沒收,老實巴交的丈夫黎桂桂被迫害致死,自己成了年紀輕輕的寡婦,不幸的遭遇且不能得到同情不說,還被接二連三地批斗,過著非人的生活。名曰打擊資產階級右派分子,演繹出一樁樁令今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什么憶苦思甜、“四清運動”、五類分子,新名詞一個接一個,為人正派的谷燕山、年青有為的黎滿庚等與胡玉音有關的人皆受牽聯,受審免官。李國香等人煞有介事站在維護階級的立場,仗著權利,作威作福,捕風捉影,懲戒百姓。老百姓雖滿腹冤屈,卻不敢伸張,要知道,這個年代,一個唾沫星子就可以淹死人。一個好端端的芙蓉鎮從此雞犬不寧。
“四清”運動結束后,芙蓉鎮又從一個“資本主義的黑窩子”變成為一座“社會主義的戰斗堡壘”。“興無滅資”、“農業學大寨”、“保衛‘四清’成果”等白底紅字標語整齊劃一,街頭街尾“萬歲”遙相呼應。攤販改商從農,杜絕小本經營,名曰“治安保衛”,實則提防人民,原來關系融洽的小鎮人民不再互相串門,時刻警惕著左鄰右舍的風吹草動。大會、中會、小會分階級成分,雇農、貧農、下中農、中農、富裕中農,越窮地位越高。紅衛兵的到來,更是把好端端的人變成了牛鬼蛇神,五類分子變成黑鬼,連李國香也遭了殃。不學無術的王秋赦成為紅極一時的芙蓉鎮大隊黨支部書記。他春風得意到北方取經,回來隨即號召全鎮人每天讀紅寶書,傳授什么“三忠于”、“四無限”、“早請示”、“晚匯報”,還因此被提拔為全縣活學活用標兵。
胡玉音與秦書田背著反革命罪名被罰掃芙蓉鎮街道數年,由于同病相憐,兩人產生了好感,這份感情成為一對可憐人活下去的唯一盼頭,卻未料李國香、王秋赦沆瀣一氣,把一對所謂的“黑夫妻”變成開展運動的活靶子,反革命犯罪典型。秦書田被判十年有期徒刑,似乎不把人整死不罷休。
那是什么樣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丑惡、是與非、紅與黑全都顛倒過來,光怪陸離,牛肝豬肺、狼心狗肚一鍋煎炒,正義含垢忍辱、茍且偷生,派性應運而生、風火狂闊。
直到一九七九年,一切的冤案才得以平反。那些仗勢歁人的走狗終于大勢已去,王秋赦的吊腳樓一時轟塌,他可憐的愿望——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再也不能如愿,只有他發瘋的聲音凄厲地叫喊,成為一個時代的尾音。
掩卷沉思,我終于明白了被稱為現代史上“生死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的殘酷與荒唐,人的尊嚴喪失殆盡,人的良心泯滅全無,人與人之間充滿是非險惡。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壓制人性的運動,容不得有人發財致富,巴不得全民窮酸迂腐,恨不得個人一手遮天。真是愚昧、落后、可笑。我不由想起爺爺曾被人整的情形,那些愚昧的惡勢力是怎樣的猖獗一時啊!怪不得父親對鄰居總沒有什么好感,我想當年他們歁人太甚的情形定讓父親永生難忘。就是改革開放后,那些人嘲笑的目光何曾停止過?我是深有體會的。我終于理解了父親始終想不開的原因,因為那個噩夢的時代是他心底永遠的痛,那些苦難的日子刻骨銘心。
雖然一個是非顛倒的時代終究過去了,可留在人們心底的痛豈能說忘就忘?經歷了苦難的人們啊,大好的時代終于到來,可你們卻心力憔悴了,劫后余生的你們不敢輕易忘記這段苦難的日子,珍惜眼下的每一天,可你們的后代卻很少知道你們曾經受過的劫難,有時提起,他們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對幸福的生活毫不在意。莫非事非經過不知難?也許這是新時代更大的不幸啊!也許他們才是真正的可憐人。
年輕的人啊!銘記歷史,警鐘長鳴。
來源:市第六中學
作者:覃秀珍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