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記全國“最美信訪干部”易賢孝
幫助群眾查詢網上信訪辦理結果
洪江市新聞網訊(記者 劉輝霞 通訊員 楊金山 段承姣)20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雪峰山區的村村寨寨,共接訪群眾6000多人次;他的行程上萬里,幫助群眾調處矛盾糾紛3000多起,防止群體性上訪60多起;他維護群眾財產400多萬元,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
偉大領袖毛澤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多年來,他一直不忘初心,服務鄉民,在老百姓心中,他是“靠背山”、“知心人”;在基層政府眼里,他是調解信訪糾紛的好幫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哨兵”;在同事口中,他是以身作則的好老師,是雪峰山里的一棵“不老松”。
由于工作突出,他先后被評為“全國政法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模范司法所所長”、“湖南省十佳人民調解員”、“懷化市優秀共產黨員”、“懷化市十大道德模范人物”。2017年2月,經過層層推薦和選拔,他又被國家信訪局評為“全國最美信訪干部”。
他叫易賢孝,今年59歲,現任洪江市塘灣鎮信訪辦主任、司法所所長。從1997年起在洪江市偏遠的雪峰山區從事信訪司法工作至今,他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向信訪群眾宣傳信訪政策
危機存在,他就化解。當他像“雪人”一樣出現,群眾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雪峰山,高于天,離天只有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卸鞍”。易賢孝工作的地方是雪峰山區,是當地民謠中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一到冬季就大雪封山,天寒地凍。即便如此,易賢孝的身影還是經常出現在四鄰八鄉。
2013年1月的一天下午,塘灣鎮發生了一起山林糾紛,涉及糾紛的3個村民小組200多人,互不相讓都紅了眼,隨時有可能發生大規模械斗。易賢孝接到信訪后,顧不上年關已近,山路艱險,抬腳就走。時值大雪封山,山高路險,四處都是懸崖峭壁,稍不留神,就會有滑下山崖的生命危險。當易賢孝冒雪前行最后像個“雪人”一樣出現在村里的時候,群眾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易,這么冷的天,路又這樣險,你是怎么來的?你不要命了啊?”易賢孝嘿嘿一笑:“我今天是來給大家拜個早年的。聽說有人鬧矛盾了,我想來給你們說個理,解個結。”幾句話就拉近了與群眾的感情。他找來村干部、老黨員、群眾代表了解情況,開協調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宣傳相關法律政策,并找來山林承包合同進行完善。歷時5天,易賢孝將這場糾紛了三年的山林糾紛完美化解。群眾伸出大拇指夸道:“老易是一個‘吃得虧、耐得煩、霸得蠻’的好干部,我們信服!”
易賢孝是化解危機和矛盾的高手。2013年,洪江市相鄰縣礦山老板請塘灣鎮蘭家村肖某挖機為他修路,開挖過程中,挖機掉入30米以下的懸崖,肖某和挖機師傅易某2人遇難,死者家屬要求礦山老板賠償,礦山老板卻不愿意。肖、易兩家組織家族成員上百人到礦山討說法,雙方僵持了幾天,準備用武力解決,同時一部分人到鄰縣鄉政府圍堵大門至深夜。
深入礦區處理農民工工資信訪問題
情況緊急,很有可能發生大的流血事件,肖某的哥哥立即請易賢孝出面協調。他二話不說,連夜趕到現場,找到當事人進行溝通協調。為防止發生群體性的斗毆事件,易賢孝要求兩方的家族人員撤離現場,派代表留下來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礦山老板態度強硬,拒絕賠償,為此易賢孝連續10多天留在事發地進行調解,依照法律法規不厭其煩地講事實、擺道理。通過艱難細致的工作,最后雙方達成協議,死難者家屬分別獲得25萬元和28萬元的賠償款。
2008年3月28日,塘灣鎮陳家村村民易圖發途經洞口縣江口聯營林場時,誤入造林火場,被燒成重傷而亡,死者家屬稱如果這事處理不好,就要抬尸到洞口鬧事。易賢孝一邊安撫死者家屬情緒,一邊伸出法律援助之手,數次與洞口縣相關部門協調,處理死亡理賠之事,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終將事態平息。
2015年3月,塘灣境內重點礦區因山體裂縫致使選礦廢水滲入到當地小溪里,村民認為廢水中含有重金屬,進入稻田會使谷粒重金屬超標,要求礦山企業賠償損失。當地村民組織了30多人到礦山吵鬧,隨時有可能發生斗毆及群體性事件。接到訪情后,易賢孝不顧天黑,立即趕往礦里進行處理,并當晚留在礦區對部分群眾進行走訪座談,召開雙方協調會議,對群眾所提出的疑慮,礦區一一做了回復,最終使這起群體性事件得到化解。
像這樣重大的危機和矛盾糾紛,20多年來,易賢孝就化解了151起,為群眾爭取利益數百萬元。
協調處理山林糾紛問題
維權需要,他就出現。當他看到群眾的笑臉,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雪峰山區,易賢孝有個外號叫“維權哥”。群眾有矛盾和利益受損,需要維權的事,都樂意找他,群眾說:“老易懂法律,處事公道,為人正派,我們都相信他。”
2009年5月,在廣東佛山市打工的洗馬鄉芽柳村村民易賢國,在工作中不幸被倉庫叉車軋死,倉儲公司僅想以幾萬元了事。受害人家屬找到易賢孝,請他出面協調此事,易賢孝赴佛山同責任單位據理力爭,最終為受害人家屬爭取到了51萬元的賠償金。死者家屬感激而泣:“老易啊,要不是你,這個人就白死了!”
易賢孝維權毫不含糊,在于他有一顆“公正執法、信訪為民、情真意切”的金子般的心。2012年8月,塘灣鎮村民易文文在浙江義烏打工時,因患腦溢血,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者家屬前去協商,沒有得到分文補償。家屬遂請求易賢孝對其進行法律援助,他二話不說趕往浙江,與當地政府協商,據理力爭,終于促成當地政府達成協議,為死者家屬爭取到7.2萬元補償金。家屬感動涕零:“如果不是老易,工廠就不會理睬我們,我們也得不到賠償,他不愧是我們的‘維權哥’!”
2014年5月,塘灣鎮隘上村73歲的村民肖某家中來了一批不速之客,稱其兒媳早己在廣西結婚,執意要帶女方回廣西。雙方發生激烈爭吵,村干部聞訊趕來調解未果,無助之下肖某請易賢孝出面幫忙。
原來,肖某的媳婦在廣西跟他人結婚在先,后與其兒子同居,以事實婚姻生下一個孩子。易賢孝嚴肅指出其兒媳違反法律規定,構成重婚,并影響家庭和小孩的成長。經過法律解讀和耐心細致的勸導,肖某兒媳回廣西辦理了離婚手續,2015年再與肖某的兒子辦理了結婚手續。肖某逢人便說:“是老易挽救了我這個家,他是我們百姓的‘貼心人’。”
2015年1月,塘灣鎮水源村肖某因拓寬宅基地影響他人通行,與隔壁組幾戶人家發生沖突,三天三夜都沒有調解下來。雙方僵持期間,肖某請易賢孝出面調解,他趕到現場后,一邊宣傳法律,一邊情理勸導:“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鄉里鄉親,而且還是一個家族的人,雙方都退一步,讓出行的道路更加寬敞,造福子孫后代不更好嗎?”鄉親們在他的調解下,終于各自退讓了一步,使問題得以圓滿化解,大家都說:“老易你來幫我們調解,我們都信服你。”
協調處理宅基地糾紛信訪問題
對于群眾的信任和稱贊,易賢孝說:“在基層一線維權,解決信訪糾紛,很累、很辛苦,但看到一起起矛盾糾紛得到化解,群眾臉上泛起微笑時,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也因此,他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被山區群眾親切的稱為“我們的靠背山”、雪峰山區的“信訪不老松”。
群眾歡迎,他就留下。不戀城市戀鄉村,堅守最后一班崗
易賢孝工作的地方,地處縣市交界,當地群眾家族意識強,民風強悍,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較多。易賢孝長期在農村工作,熟悉農村,熱愛農村,對群眾的需求知根知底,對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由他來處理化解矛盾糾紛,深受群眾歡迎,政府也比較放心。
2007年,易賢孝還在雪峰鎮工作時,組織上考慮到他在鄉鎮工作多年,群眾評價好,便征求他的意見,想把他調到城里機關去工作。誰料他不僅婉言謝絕,而且還主動提出繼續留在鄉鎮,到信訪情況更加復雜的塘灣鎮去從事司法信訪工作。
對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說他傻,腦殼有問題,別人削尖腦袋想調回城,他不僅不愿去,還主動請纓調往更加艱苦的鄉鎮工作。對此,易賢孝解釋:“不是我傻,是我認為鄉鎮更適合我,與群眾打交道打習慣了,他們需要我,我得留下來。為群眾分憂解難,就是我最大的責任!”
鄉鎮信訪司法工作紛繁復雜,人少事多,幾乎難有休息時間,顧得了公家就顧不了小家。易賢孝家里有80多歲的父母,癱瘓多年的弟弟,體弱多病的妻子,兒子又在廣東創業,他是家里唯一的頂梁柱。按理說,他更應把時間放在家里,可是自從干上了司法信訪工作,他哪顧得了家呀,經常是一個電話就匆忙而出,多的幾個月,少的幾天都不在家,即使逢年過節在家的時間也有限,有時吃著飯有緊急事放下飯碗就走。
指導群眾開展網上信訪工作
2015年5月,他遠赴福建維權,處理一起死亡賠償信訪案。當時他80多歲的父親正患病在身,需要照顧,按理說這時候是不應該離開的,但群眾利益無小事,他悄悄抹去眼淚,依然踏上了遠行的路程。當他把事情辦完回到家時,看到的是父親深陷的雙眼,妻子憔悴的身影、弟弟雜亂的胡須……他的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心里愧疚不已。
如今,易賢孝已在洪江市最偏遠的雪峰山區一干就是20年,當年那個年輕的小伙子現在已年到花甲,滿頭白發,腰也累彎了。因為常年從事信訪司法工作,外出旅游休閑的事情從來沒有進入到他的人生計劃,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游人如織,他就不忍心看下去。在他心里,有一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等我堅守完最后一班崗后,一定要帶上家人出門旅行一次,以彌補我多年的的愧疚!”他相信,有生之年,這個愿望一定能實現。
來源:洪江市新聞網
作者:劉輝霞 楊金山 段承姣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