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氣象資料綜合分析,受強冷空氣影響,27日至30日,懷化自北向南有一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2018年12月25日,看到這個天氣預報的鄭秀松有些按捺不住了:“得在低溫雨雪天氣來之前到龍誼華家里去一趟”。當晚,他就買了一些過冬物資準備送去龍誼華家。
鄭秀松說的龍誼華是洪江市檢察院駐點扶貧村富團村貧困戶張秀梅老人的兒子,40多歲了還沒娶媳婦。
2018年12月26日一早,鄭秀松早早地來到了龍誼華家。“要變天了,家里柴火夠了嗎?”還沒進門,鄭秀松就關切地問道。不多言的龍誼華見鄭秀松來了,立馬露出了笑容。
見到記者的到來,張秀梅一邊拉著記者的手,一邊擦著眼淚,哽咽地說如果不是鄭秀松,她死在家里估計都沒有人知道,更不要說兒子現在的變化了。

低溫雨雪天氣來臨前,鄭秀松(右)給龍誼華送去過冬物資
其實,年輕時的龍誼華上進、活潑,家里雖然窮,但他外出務工努力賺錢養家。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變故,一夜之間龍誼華變了,從務工的地方回到家里,每天如“行尸走肉”般地生活,不吃不喝傻傻地在家里要么坐一天要么睡一天,自閉的結果導致他如“乞丐”般地生活著,每天衣衫襤褸、亂發及腰,村里人對其避之不及。漸漸地,龍誼華家門口的雜草越長越高,再無人踏足,年邁的張秀梅看著兒子的變化雖然心急卻也無能為力。
“在一次走訪中,我們看到一棟破舊的木房子被雜草重重包圍,周邊找不到一條可以進屋的小路,瓦片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屋頂,一位老人家拄著拐杖舉步維艱地從里面走了出來。”當時作為洪江市檢察院駐富團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鄭秀松走進老人的家里,徹底傻眼了,昏暗的房子里唯一的光源是那一閃一閃微弱的煤油燈,借著那一絲微光,鄭秀松和同事打量著這個家徒四壁的家,居然連一張睡覺的床都沒有,地面的木板上睡著一個披頭散發、胡子拉碴的人。見此情形,鄭秀松就和張秀梅家“一對一”幫扶責任人以及村干部一起,將張秀梅家門口的雜草清理了一遍,“鋤出”一條小路,方便張秀梅和龍誼華出行。
回去后,鄭秀松再也平靜不下來了,他立馬將家里閑置的兩張床送去了張秀梅家。
“這個房子太危險了,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隨時會垮塌。”在了解了相關的危房改造政策后,鄭秀松第一時間幫張秀梅家進行了申請,拿著危房改造的補助資金以及單位募捐籌集來的資金,說干就干,很快,一個兩間房的小平房就拔地而起。
住房有了保障,可是張秀梅一家溫飽要怎么解決?只有打開他兒子的心結,讓他重新回到社會,張秀梅的生活才能有保障。于是,他經常上門跟龍誼華聊天,一開始龍誼華總是傻坐不回應。鄭秀松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想著法子換個地方聊,喊村干部一起聊,或者在他家里一邊干活一邊聊。來的次數多了,也就慢慢地有些熟了,龍誼華開始簡單地回應了,這一改變讓鄭秀松欣喜若狂。
打鐵必須趁熱。鄭秀松幫龍誼華在村里找了一個扶貧公益性崗位上班,一來希望每年有一定的收入可以解決母子倆的溫飽問題,二來希望通過工作可以打開龍誼華的心結。果然,龍誼華雖然話不多,但上崗以后認真負責,馬路打掃得干干凈凈,村民們都夸他掃得好,漸漸地龍誼華臉上也有了笑容……
◆【記者手記】
一個是頭發花白年邁的母親,一個是受了挫折對生活不抱希望的兒子,母子倆在扶貧隊進村之前,已經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天的“零交流”,讓第一次走進張秀梅家的鄭秀松覺得很壓抑。為了打破這個僵局,鄭秀松從物質到精神一直傾囊相助。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張秀梅家房子修了、水電通了、兒子也變了,張秀梅的有生之年也有了希望,鄭秀松的想法逐漸變成了現實。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出現,不光拔掉了張秀梅家的“窮根”,也打開了龍誼華的心門,讓這個滿目瘡痍的家庭重新有了微笑和陽光。
來源:懷化日報
作者:向文娟 付平 李林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