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端 午 隨 筆

    來源:巖垅鄉人民政府 作者:朱文文 編輯:肖焙麗 2019-06-10 11:58:46

      端午節前夕,行走在鄉鎮集市上,節日氛圍彌漫了整個街角,粽葉、粽子、鴨蛋、艾草隨處可見,街面吆喝聲更是較著勁的喊。曾在北方生活十余載的我,不由的想起了北方的端午,實事求是的講,還是家鄉好,節味重,對哪里有劃龍舟的也有言傳,誰又不說家鄉好了?

      在外生活多年,給我留下了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有家的地方才有節。日后為人父了,這種感受也不會減,更不會淡。

      過去老是盤算著,等退役回家了,要多陪陪父母,把以往欠下的孝,償還了,哪怕陪父母吃頓飯,或給父母做頓飯,都行、都好。可父母總在電話里叮囑我,工作要緊,回不來還有下次,別把公家的事給耽擱了。父母是樸實的人,沒有過多的言辭,不會說修飾過的話,言語之中,除了實在還是實在。我很清楚,他們總是站在子女的角度為子女考慮,寧愿自己承擔多一點、承受重一些,也不愿給子女拖后退、添麻煩,天下父母心都是可敬可佩的。

      原本想著,端午是成家后的首節,帶上愛人,買父親的煙酒,買母親的衣服,雙雙倆倆回家看看,是一件讓父母多么寬慰的事,這種念頭最終還是一閃而過,并沒有停留多久。愛人說,你就安心值班吧,我先代表。愛人是善解人意的人,知道我值班,并沒有埋怨,當成事來回說,并說,打消我娘家這邊的顧慮,我會圓說的。

      人不到,話要到。端午節一大早,是父母先叫我名字的,這好像成了他們的習慣。父母每當看到兒女、兒媳來電話,話都在我們前面,似一種迫切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親情,是關愛,也是站在村口遠望的期盼。相比過去離家千里而言,如今,父母的各種牽掛并沒因我離家近而減弱,像一口氣時常提在胸口。電話里,父母告知我家里山貨多,等著你們回家吃。這讓我想起了有一年休假回家,那是冬季,母親竟拿出楊梅來給我,我開始一愣。母親說:你愛吃楊梅,我到樹上選摘了一些存放在冰箱里,以為你夏天回來,沒想到一放放到了冬天,解凍了還是能吃的。聽了母親的話,我一時說不出半個字來。

      這次電話里,父母還特意說,端午前就開始備咸鴨蛋,烘干了不少河魚,家里還有雞鴨,什么時候回來?回家就有口福了。我不難明白父母準備的各種山貨,都是依著子女的口味準備的,清楚子女愛吃什么,就準備什么,而唯獨忽視了自己的胃和口。

      父親歷來對我嚴苛,始終保持著父輩的威嚴,從不允許我吸煙喝酒,更不會邀我吸煙喝酒。這次電話竟破天荒的說:端午回家來陪我喝一杯。聽了父親這話,我是覺得他認為我長大了,可以陪他喝酒了,才邀我喝酒。父親放下了過去的威嚴,我在感到格外親近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歲月的滄桑正讓父親漸漸變老。我沒有直接回復說回不來,而是說:跟媽在家把伙食搞好,上次給買的酒別放了。

      思緒行至此,正是午后,天空無淚,陽光未眠,后窗外的芭蕉葉隨風搖曳,我收起了筆。

    來源:巖垅鄉人民政府

    作者:朱文文

    編輯:肖焙麗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