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已經出現因采食野生蘑菇導致中毒死亡的病例,近期,由于氣溫高、雨水多,野生蘑菇生長旺盛,許多市民開始采摘、食用野生菌,而有毒蘑菇混淆其中,肉眼難以辨別,誤食后容易導致中毒,危及生命。為有效預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作如下風險提示:
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復雜,毒蘑菇種類不同,其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也不一樣,導致我市居民中毒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紅菇和日本紅菇,它與百姓常說的火炭菌、石灰菌十分相似。日本紅菇屬于胃腸炎型毒蘑菇,中毒癥狀表現為劇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亞稀褶紅菇屬于橫紋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癥狀除胃腸道癥狀外,還會出現全身乏力、肌肉痙攣性疼痛、胸悶、心悸并短時間內出現血尿和呼吸急促困難。毒蘑菇中毒癥狀類型還有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損害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等,且現在治療毒蘑菇中毒還沒有特效治療方法,一旦誤食后發生中毒,病情兇險,對人體損害極大,死亡率極高,很多中毒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做肝腎移植,部分中毒者即使挽救住了生命,也會留下后遺癥。發生中毒的地點多是農村居民家庭,治療中會產生巨額的治療費,這無疑會給農村家庭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打擊。
對消費者的提示:請勿采食野生蘑菇,鑒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只憑人的肉眼、個人經驗及“民間偏方”很難分辨,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有采食野生蘑菇習俗的地區,切勿采摘未食用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對于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購買或食用。
發生食物中毒時要妥善處理。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后出現中毒癥狀,應盡早采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要撥打120急救電話,在催吐后應盡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有條件的盡可能帶上食用的蘑菇樣本。事故發生單位和救治病人的醫療機構發現蘑菇中毒病例,應及時報告衛生健康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并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下面結合近年來我市發生的野生蘑菇中毒案例,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三種最常見的野生毒蘑菇。
第一類是5-7月份劇毒鵝膏菌,主要包括灰花紋鵝膏菌與裂皮鵝膏菌。其中灰花紋鵝膏菌外觀上與可食用的“雞絲菌”“雞樅菌”相似,裂皮鵝膏菌通體白色,老百姓常易誤食。誤食6-15小時之后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稱之為“胃腸炎期”;之后患者胃腸道癥狀消失到達“假愈期”,此時表面上看似好轉,實則造成肝臟嚴重損害;最后發展成為“內臟損害期”,肝臟等臟器功能嚴重受損,是導致市民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之一。
灰花紋鵝膏菌(劇毒)
裂皮鵝膏菌(劇毒)
第二類是7-10月份的劇毒亞稀褶紅菇,該菌外觀上與老百姓采食的“火炭菌”、“炭燒菌”極其相似。誤食后十幾分鐘到2個小時左右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隨之出現肌肉疼痛、醬油色尿液等癥狀,最后出現嚴重的心肌損傷。如就診不及時,病死率非常高。該類毒菌也是導致市民中毒死亡最多的類型之一。
第三類最常見的是發生在6-9月的日本紅菇中毒,該菌外觀上與老百姓喜愛采食的“石灰菌”極其相似,容易誤食。通常在食用后2-4個小時出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不會引起患者死亡,該菌是導致我市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生最多的種類。
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一般人難以準確鑒別,千萬不要盲目自信。民間流傳的識別毒蘑菇的方法,如銀針驗毒、大蒜去毒等方法沒有科學根據,并不可靠,切勿相信。目前世界上尚無治療蘑菇中毒的特效藥,市食安辦、市場監管局、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廣大市民,防治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就是不采不食!!!
來源:市場管理監督局
作者:辦公室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