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從這里走向世界
文/彭仲夏
八
二〇一三年四月九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了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農業圓桌會議,剛一散會,時任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直奔三亞南繁基地超級稻育種攻關現場,與袁隆平共同宣布啟動第四期超級雜交稻的攻關項目。作為牽頭人(首席專家)的袁隆平,此時已是八十四歲的老人,歲月不饒人,也讓人難免擔心,他老人家還能否再創奇跡,實現中國超級稻的“四連跳”?不過,只要你親眼看見了那位傳說中的“雜交水稻之父”,就會發現擔心是多余的,他身子骨還硬朗,一張臉黑是黑,卻閃爍著迷人的光澤,那心態就越發年輕了,他笑稱自己是“80后”。這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正在稻田里忙碌的袁隆平接到通知,趕緊洗腳上田,赴京參加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會。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微笑著,走向站在前排中間的袁隆平,用兩只手一上一下地捂住了袁老的手“共話中國夢”。袁隆平就是帶著夢想而來的,他拿出兩張超級雜交稻的照片遞給總書記,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一散會,袁隆平又匆匆趕回了他的試驗田。他已經在總書記面前作出了承諾,深知自己將要攻克的是世界水稻史上迄今無人登臨的高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他的指導下,隆回縣羊古坳鄉農業綜合服務站的技術人員,帶領牛形嘴村四十二戶農戶,種植了一百畝超級雜交稻。他們對試驗田實行統一播種、統一育苗、統一時間和規格插秧、統一施肥、統一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以重施磷鉀肥來提高結實率,特別在灌漿后期采用重施鉀肥的方法攻克難關。試驗田闖過了四十六天無降雨干旱天氣。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育種專家謝華安率領農業部專家組,來到隆回超級稻苗頭組合“丫兩優900”示范基地,現場抓鬮隨機抽取了編號為三十三號、三十五號稻田,連同示范基地農民推薦的十四號田,一同在專家組的全程監督下采用人工收割,收割后機器脫粒并裝袋,再由專家對稻谷去雜、烘干,直至稻谷達到國家糧食收藏標準。然后從實收稻谷中抽樣分別送至湖南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同時進行產量測定。
九月二十九日,在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專家向記者發布消息,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嘴村,第四期超級雜交稻“丫兩優900”百畝高產攻關片,平均畝產九百八十八公斤,逼近畝產一千公斤的目標。實踐證明,畝產一千公斤不是神話。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授予袁隆平主持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這次獎金一百萬元,袁隆平分文未取,全部分發給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團隊的科技人員。
袁隆平從北京回到長沙后,立即召開一系列攻關專題會議。又要秘書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全會秘書處請假,率領幾個助手,飛去海南三亞基地現場指導攻關。等到湖南大地轉暖,又返回湖南溆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組織“Y兩優900”的百畝試驗田攻關,連續三次進行現場指導。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日下午三點光景,最后一刻終于來臨。所有人頓時靜了下來,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農業部驗收組組長程式華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宣布:“這次百畝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頃刻田間爆發出暴風雨般的驚呼聲。這的確是一個足以讓世界震驚的成果,就算把后邊那個零頭忽略不計,畝產達到一千公斤,也刷新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積畝產的最高紀錄。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新聞,一個小時后,農業部就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這個原定于二〇二〇年實現的目標,提前六年實現了!
在向水稻高產的極限發起挑戰的同時,袁隆平還有一個神奇目標,那也是一道有可能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難題——海水稻(耐鹽堿的水稻)。為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開發鹽堿地、利用海水灌溉種植成了世界各國專家探索的方向,但在研究上一直苦于難以突破。多年前湛江有個陳日勝,在海灘鹽堿地上種海水稻。陳日勝一九八六年畢業于湛江農業專科學校,那年他和老師羅文列教授一起在海灘上普查紅樹林資源時,在蘆葦蕩中發現了一株看似蘆葦卻又像稻禾一樣結穗的植物,差不多有一人來高。經羅教授察看,認為這是一種可以抵抗海水鹽堿性的野生水稻。這種海水稻有著天然抗蟲、不需施肥等優勢,但不抗倒伏,收割也很困難,畝產僅有一百來斤。陳日勝一直在提高單產上下功夫,到二〇一四年終于將畝產增至了三百斤。這是“一份特殊的作業”,陳日勝埋頭做了三十年,卻遲遲交不了“卷”。這也難為他了,他做的就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有人把它稱之為“一個種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難,太難了。
幸運的是,這一“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引起了袁隆平的關注,并于二〇一四年十月派人到湛江海水稻發源地考察、采樣,隨后他便做出了又一個重大抉擇,攻克海水稻難以大面積推廣利用的難關。二〇一六年十月,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宣告成立,由袁隆平擔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如果能培育出可以在鹽堿地上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雜交稻,那又將是一粒改變中國和世界的種子。在我國劃定的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之外,還有遼闊的荒漠和不適合于耕種的鹽堿地,其中鹽堿地的總面積約為十五億畝,約有兩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潛力。若能大面積推廣種植海水稻,我國的水稻面積將在現有基礎上擴展近一半,哪怕保守估計,按畝產兩百至三百公斤計算,也可增產糧食五百億公斤,又能多養活兩億人。目前,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江蘇、山東、浙江等多個省份五大類鹽堿地已建立9個海水稻區域試驗示范種植基地,覆蓋種植面積近2萬畝,最高畝產達到802.9公斤,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為表彰袁隆平“在高產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科研成就,并成功為中國及其他飽受饑荒困擾的地區,提供可持續及穩定的糧食。袁教授的雜交水稻技術,對促進世界糧食供應的安全性作出了杰出貢獻”。二〇一六年十月三日,由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創立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在香港舉行了首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頒獎典禮,這是迄今以來獎金最高的國際大獎。兩千萬港元的獎金,遠遠超過了諾貝爾獎。它更重要的意義不在于獎金之高,誠如呂志和博士所說:“我衷心希望‘呂志和獎’這一顆締造真、善、美的種子能茁壯成長,為世界加添點色彩,推動世界文明及正能量的精神?!彼€特別強調,評委會決定將該獎項授予袁隆平教授,是對他為人類“提供可持續及穩定的糧食”致敬。這次獲獎,袁隆平一如既往很謙遜地說:“得到‘呂志和獎’我很高興,對我是個鼓勵,是個鞭策,勉勵我向更高的高度攀登。我要把獎金用在發展雜交水稻上,繼續奮斗,實現雜交水稻技術的新發展和突破,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p>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授予“共和國勛章”。表彰他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的杰出貢獻。
來源:洪江市農業文化故事編輯委員會
編輯:劉斯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