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袁隆平家風:質樸與執著一脈相承

    來源:網絡 編輯:唐藝芬 2022-05-24 09:30:52

    家風正,則為官清;家風劣,則為官濁。家庭既能助腐生變,成為助推腐敗的溫床,也能拒腐防變,成為抵制腐敗的堅固防線。

    為了營造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良好氛圍,我們在這里將陸續與大家分享清廉家風故事。


    袁隆平名言:

    追名求利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么獎,發表什么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里就會好一些。

    袁隆平院士和兒子袁定陽。

    ■ 張萌

    2019年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這位曾經把自己比喻成種子的老人,如今說自己是一株水稻。他說:“我本根植于紅土地,沐浴著陽光,而后甘愿將沉甸甸的稻穗奉獻給人民。”

    一直以來,袁隆平心中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不僅讓中國人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還為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杰出貢獻。這位老人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也成了最好的家風和永恒的家訓。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袁隆平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一直沒有停過,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雜交水稻。攻克一個個難關,水稻的畝產量一次次刷新:從500公斤到1000多公斤。11月3日,袁隆平在長沙發布了又一個重大消息:第三代雜交水稻已經實現雙季畝產3000斤!如今,九十高齡的袁隆平仍堅守在科研一線,不斷地追求水稻產量的突破。

    袁隆平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正是這份質樸和堅定,讓他在重重困難面前不灰心、不放棄,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次實驗,總結每一次經驗。半個世紀,袁隆平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雜交水稻。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車,把經費全用來搞科研。國家獎勵他的青島市國際院士港的別墅,他改成了研發海水稻的科研室。他十幾年都在路邊攤剪發,穿的衣服也是百十塊錢一件,一穿就是好幾年。即便是大家心目中的科學界“巨富”,但生活依然簡樸,他最看重的是腳踏實地“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并把這份堅定的意志,傳遞給兒子、孫女。


    “于無聲處”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上,袁隆平向來不喜歡太過嚴苛的方式,他總是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選擇。不過在父親對農業執著堅守的影響下,孩子們對農業領域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他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樸實無華、低調內斂、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

    長子袁安定,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湖南種子公司工作。后來,他跳出舒適圈自主創業,憑借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那股堅定的韌勁,先后參與創辦了多家農業、科技、種業公司。現在,袁安定已經成為農業領域知名企業家。

    次子袁定江,和父親一樣,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穩扎穩打的學霸,湖南財經學院畢業后到珠海工作。如今已是一家農業科技上市公司的副總裁,他憑借自己的才華,讓農民嘗到甜頭。

    小兒子袁定陽從小就是父親的“小跟班”,天天在稻田里一腳泥一腳水地踩著。他最大的志向就是像父親一樣,一生致力研究雜交水稻。他獲得湖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碩士學位后,一直跟隨父親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深受父親影響,袁定陽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茍,勇于探索,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超級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


    低調樸素的家風傳承


    不久前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時代 我》獲得了很高的評分。袁隆平院士也在這部紀錄片中。紀錄片首次曝光了袁隆平的三個孫女:袁友晴(16歲)、袁友清(14歲)、袁友明(12歲)。她們留著一樣的娃娃頭,穿著樸素,言談舉止間顯露出良好的家教。

    在她們眼中,爺爺和藹可親,有童趣心,會經常在家里藏好零食,讓她們去“偷吃”。小時候,她們不知道爺爺是干什么的,曾一度認為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后來在課本上學到一篇關于爺爺的課文,同學們羨慕的眼神望著她們時,才發覺自己的爺爺跟別人不一樣。

    袁隆平十分疼愛三個孫女,名字都是他親自取的,都和天氣有關:大孫女出生時,雨過天晴,所以叫友晴;二孫女出生那天是雨水節氣,叫友清(小名大米);小孫女降生于星空明媚的夜晚,叫友明(小名小米)。

    袁隆平的教育并不給孩子壓力,不希望孩子仰視自己的偉岸。而是讓孩子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不因爺爺的不凡而驕傲,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績。

    三個孫女說:長大以后,她們也要成為像爺爺那樣的人。她們身上的質樸、謙遜和袁隆平如出一轍。

    袁隆平低調樸素的生活習慣以及對事業的無限追求,耳濡目染著孩子們,成為家庭中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源:網絡

    編輯:唐藝芬

    0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