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種寧靜與閑適,斑駁的粉墻黛瓦在煙雨中淺笑盈盈,幽幽的青石板沉淀著歲月的過往,一直都喜歡這種古香古色的古城鎮,這樣的景致仿若一直就在夢里。
暗青的石板,或寬或窄,或長或短,平平仄仄,幽幽,古樸,訴說著歲月的跌宕與滄桑;
長長的曲巷,浸潤著歲月的風霜,雨絲落下,纏綿的雨泛起輕煙水霧,將古城鑲嵌成淡雅的水墨畫,朦朧中,依稀看到一溫婉女子,媚眼如絲,娉婷裊娜,撐著油紙傘伴著雨滴的空靈從巷子的那頭走來;
煙雨中的黔陽古城美得象一闕宋詞,溫婉,清麗,她的青衫羅袖帶著質樸與淡然,眉眼處,輕柔為骨,濃淡相宜,潑墨成詩,道不盡的風韻,大紅燈籠高掛,織出淡泊寧靜與歲月靜好。
古城內明清建筑鱗次櫛比,以會館碼頭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縣衙、書院、文廟、武祠遺址、古客棧、亭臺樓閣、祠堂戲院等,羅列有致。行走在古城里,我有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斑駁的粉墻黛瓦仿佛隔斷了外界的喧囂,將我的思緒拉得悠長悠長。
這是一座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啊!古城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唐代易名龍標縣,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
這是一座比云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比鳳凰古城早900年的古城啊!
這是一座湘楚苗地邊陲重鎮,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的古城啊!
厚重,質樸,這樣的古城在歲月的跌宕與滄桑里又有著多少悠悠往事啊,仿佛每一塊青石板都刻著古城那悠久的歷史與繽紛歲月里那遠去的足音,仿佛每踩著一塊青石板就象踩著一頁頁歷史,就象在觸摸著歲月的興衰枯榮。
我,輕輕地行走著,害怕自己的腳步驚擾了她的寧靜,張望,害怕錯過她的每一處,只想把古城深深的嵌入腦海。
你看,那是唐人王昌齡吟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芙蓉樓,登臨遠眺,江水煙波淼淼,遠山如黛,蒼茫的煙雨和孤峙的楚山,吟唱著詩人送別時的孤寂,可詩人的心卻如那玉壺里的冰塊,晶瑩剔透清澈無暇;
你看,那是散發著翰墨清香的碑林,它們,或方勁古拙或清秀妍逸,或筆走龍蛇筆勢雄渾大氣磅礴,或氣定神閑婉潤內蘊意沉筆端。穿過碑林,仿若,我看到了歷史光影里的騷人墨客從碑林里走來,我的視線變得模糊,透過層層疊疊,透過凹凸逼仄,透過鉛華洗盡,在心神的交會里,那煢煢孑立的文人風骨直叩心底!碑林,散發著厚重與滄桑,在歲月與風霜的洗禮中依然飄著文墨清香。
你看,那是中正門,中正門原名安遠門,城門明代以前為土城墻,毀于兵亂,明成化八年(1472年)用紅砂石修復,后屢建屢毀,現在的城門于1943年修復。中正門那紅砂石壘砌的拱門,門洞赤褐色巨石由于風化侵蝕,已凸凹不平,仿佛訴說著歲月的變遷迭更。
我慢慢的行走,任思緒紛涌。
我不知道要經過多少風雨的洗禮才使古城有了這滄桑的模樣,古城低頭不語,靜默已是詩。
雨絲梳洗后的黔陽古城不染纖塵,安嫻靜逸,處處入畫,清韻悠長。微風吹過,風帶著些許涼意拂在心頭。黔陽古城,猶如一首古樸婉約的詩,詩情洋溢,畫意流淌,一讀難忘。
偶爾,有老太太抑揚頓挫的柱拐聲傳來;
偶爾,有三輪車從身邊飛馳而過;
偶爾,有在自家門前用地道的方言大聲交談的對白聲;
偶爾,有靠著門板安閑靜坐的身影閃現;
還有那走過幾十年歲月不變的理發店,斑駁的粉墻在時光中靜謐,尋常巷陌卻藏著不尋常的故事;
木門吱啞,推開了多少來來往往;樓閣小院,門扉輕叩,叩開了多少故事。古城,以獨有的氣韻流出靜謐與美好。
黔陽古城,這是在喧囂的塵世里難得的一方凈土,這里可以以一種慵懶與閑適坐看云卷云舒,這里可以在某個墻角靜靜的聆聽歲月的回響。古城呼吸清淺,歲月無聲。
黔陽古城從滄桑的歲月里走來,歷經了二千多年的風雨,沉淀著二千年的厚重與執著,她沒有嘈雜的喧鬧,沒有低俗的迷亂,沒有奢靡的風華,帶著優雅、沉靜、古樸、厚重,在時光里靜靜的散發著悠香。
黔陽古城,就這樣以素顏的姿態,刻在我的心里了。
來源:網信洪江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