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洪江市:耕地提質量 豐收添底氣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趙鑫、符玉娟、何程 編輯:劉斯苑 2022-07-28 16:10:25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推廣小型稻田機械進農田,補齊農機具短板等方式,保護提升耕地地力,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為牢牢把握糧食生產主動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7月27號,在黔城鎮雙溪社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工人正在對項目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項目施工負責人廖方禮告訴記者,(這是)機耕道最后一個蓋板涵工作,基本上這個程序做完以后,整個工程就完成了98%,大概7月底吧,可以交付使用。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在項目建設現場,農戶楊紹華走進田間驚喜地發現,一條條田埂不見了,多“長出”了50畝地,高高低低的田塊變得平坦,“細碎的‘燒餅田’變成連片田,看著心里都覺得敞亮。一條條3米多寬的機耕道縱橫交錯,為機械化提供了便利。

    在項目實施前,洪江市黔城鎮雙溪社區這塊1700多畝的稻田零星散亂,旱澇問題成為制約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2021年,洪江市將其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修建機耕道、排灌水渠,進行土地平整等。通過對田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不僅改善了該地塊的灌排能力,還使糧食生產機械化率提高到100%,土地租金普遍提高100~300元/畝。

    洪江市黔城鎮雙溪社區黨委書記邱華說:“現在能實施機械化生產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問題,實施了高標準農田以后,老百姓方便了,汛期也不怕稻田被淹,旱期也能灌溉上水,現在機械化設備能夠開到自己的田里。”

    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連、路成網,種地從看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目前,洪江市3.6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完成90%,項目區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預計可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66.9萬公斤,項目區農民年純收入總額可增加680萬元。

    農田質量提升,也促進新設備等先進要素集聚,一個個現代化機械作業設備在田間地頭不斷涌現。在黔城鎮塘沖灣農機合作社早稻田里兩臺山地收割機正在稻田來回竄梭,機器將稻穗吞入肚內吐出了金燦燦的稻谷并將粉碎的秸桿均勻的撒放在田間,不到半小時就將一畝水稻收割完畢。

    種植戶彭建軍說:“原來我們在山區深度花洋溪那里種了七八畝地,原來都是用老式打谷機,今天這里推廣新式收割機,我看了下很滿意,想自己買一臺,比原來的先進多了,靈巧、收割快、效率高”。

    在我市一些丘陵.山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糧食產量低、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下,農民種田積極性不高。市農業、農機部門通過示驗、示范,積極推廣小型適用的農業機械,并組織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廣泛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山區鄉鎮農業機械化率得到了迅速提升,提高山區稻農種植底氣,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

    洪江市農機事務中心副主任蔣紹波介紹,因為我市屬于丘陵山區,山上大型收割設備不能去的地方這種小機器有米寬或者0.6米的田埂就可以進去,不用大型機耕道,方便機械進田。

    隨著山地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適用農機具陸續投用,丘陵山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問題逐步得到緩解,讓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了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大大降低農民勞動強度,促進農民增收,有力地推進了水稻生產向著全程機械化邁進的步伐。

    審核:邱 曦   終審:蔣耀南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趙鑫、符玉娟、何程

    編輯:劉斯苑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