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珍藏于黔陽古城節孝祠的黔陽古城原貌白描全景圖,長116厘米,寬90厘米,由一位老人憑記憶手繪而成。
神奇的是,這位老人從未學過繪畫,而且還是一位聾啞人,90年代末,他看到古城年久失修,日益破敗,心生焦慮,逐漸萌生了把自己記憶中美麗的古城全部畫出來,留給后人的想法。
于是,理發之余,他開始在紙上對古城反復描摹修改,數易其稿,歷時三年,終于畫出一幅完整的古城原貌圖,它以勾勒的筆法,將古城各處建筑的方位和布局交代清楚,盡精微而至廣大,再現了清末民初的古城風貌,真實還原了九街十八巷、城墻、城門以及繁多的窨子屋,成為研究黔陽古城珍貴的歷史資料,堪稱古城手繪第一人!
這位老人名叫徐其昌,1938年生于黔城上南門,八歲喪母,父親外出幫工,五歲時聞鄰居鐵炮致聾。他沒有受過學校教育,基本不識字,與人交流多以畫圖表達自己的意圖。長大后徐其昌在古城西門河邊以理發為主業,以簡單木工為副業,自食其力,35歲娶一聾啞女為妻,后生子,并將自己孩子培養成一名大學生。
2024年1月23日上午,另一位對黔陽古城懷著深深熱愛的古城居民,54歲的彭永忠帶著徐其昌老人手繪縮印圖,站到了黔陽古城東門口游客服務中心的廣場上,他將按圖索驥,帶領我們去尋找那些消失和改變了的古城風景。
彭永忠所站立的位置為歷史上黔城的東門塘,因古城三面環水,僅東門無水,故在此修建東門塘,具有風水,消防等功能,上世紀90年代填平,修建了游客服務中心。
手繪圖中的黔陽古城東門塘、寨柵門和東城門
消失的黔陽古城東(城)門:黔陽縣志記載,東門又名寅賓門,始建于明正統十四年(1450年)紅砂石城墻,高高的城樓,上世紀文革期間拆毀,而今,東門只剩一個地理位置的概念。
彭哥帶你游黔城(一)東門口
龍標山上鐘鼓樓:鐘鼓樓位于龍標山上,與宋代修建的普明寺共為勝境,可惜的是,清咸豐年間,官府為鎮壓太平軍,設軍火庫于寺內,石達開攻打黔城,爭奪龍標山炮臺,導致寺毀,僅存鐘鼓樓。
彭哥帶你游黔城(二)消失的普明禪寺
歷史上龍標山上的普明寺、寶山書院和鐘鼓樓。
昔日普明寺,如今荒草生?!∠特S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離天京(今南京)出走西行,到達湘西,攻黔城。清軍設火藥庫于黔城龍標山普明禪寺。是年十一月初七日,黔城龍標山普明禪寺毀於兵火,獨存鐘鼓樓。
民國三十一年(1942)6月,官商合辦的“黔陽縣民生工廠”在黔城龍標山普明寺正式開工,民國三十七年(1948)“黔陽縣民生工廠”停辦。“大躍進”時期,將黔城龍標山普明禪寺大鐘拿去大煉鋼鐵。龍標山普明禪寺遂毀。上世紀60年代,曾在此改建糧庫。
寶山書院:寶山書院位于龍標山上,原黔城鎮政府大樓后,始建于宋代,是我國較早的官學之一,占地1000余平方米,為庭院兩進木結構,兩側有封火墻,院內有天井,書院大門為近期修建。
城隍廟:城隍廟位于龍標山下東門口內,左靠東門,右臨火神廟,前為大街,后接崇圣宮,修建于明代,上世紀50年代改做他用,六十年代作為破四舊拆毀,舊址為后來的郵政所占據。
彭哥帶你游黔城(三)消失的城隍廟
郵電局臨街樓房后如今一片廢墟。城隍廟大門原為兩扇朱漆木門,門外鎮以鼓目雄獅。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五月十九日城隍壽誕,六月十八城隍夫人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城隍廟都要舉行重要祭祀活動,參與人數很多,百姓趕廟會,勝于普通過節。
火神廟又叫炎帝宮、赤帝宮,位于黔陽古城東正街與北正街之間的火神巷,建于明代,為宮殿式建筑,大門兩重,內有大廳及天井?;鹕駨R曾經作為糧食行業會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古城幼兒園所在地。
手繪圖上的城隍廟、火神廟(赤帝宮)和文廟。
文廟原系學宮,宋元豐三年(1080)建于黔城龍標山西側,后多次毀于兵亂,多次修建,乾隆十二年(1747)后形成規模,大殿高二丈有余,殿內設先師孔子牌位,兩邊廂房設先儒牌位。
殿前雕有盤龍石階,中間有泮池,月橋,前有照壁,左右有石欄、戟門;廟的兩邊是廂房、教澤堂,并有御碑亭二座,名宦、鄉賢、孝義三祠,四周為鏤空的宮墻。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國民黨中央警官學校特警訓練班曾設此處,60年代因修建糧庫,文廟被拆毀。
彭哥帶你游黔城(四):文廟
文廟院墻墻體內嵌入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文廟宮墻今尤在,不見武官下馬來……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五:考棚
北(城)門遺址:北門又稱拱辰門,位于北正街北端,始建于明正統十五年(1450年)以紅砂石筑底,高一丈八尺,底寬三丈,上寬九尺,城門上有樓,有墻垛、望臺、城門的北城城防,城高水深,易守難攻,1964年遭到拆毀,僅余部分殘墻。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六:節孝祠
節孝祠與節孝坊位于育嬰巷,坐落于考棚、文廟、明倫堂、正女坊之間,是文廟系列建筑,亦是黔陽古城儒家文化的延伸與擴展。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由黔陽知縣龍光甸、教諭黃本驥二人倡修,表彰黔陽縣婦女之節孝者。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后頹敗,今人予以復修。
節孝祠為“工”字形窨子屋,正堂門楣上懸掛匾額,書“為婦女勸”四字,大門懸聯“漢晉隋唐五代元明后綱常何鑒,蒙回釋道三生幾季還節孝我來”。正廳中堂懸“節孝”牌匾,兩側掛對聯:人間節為貴,天下孝當先。當年,這里祭祀牌位有黔陽歷代孝子、義士、節婦、烈女21人。節孝坊與正女坊、文廟相鄰,時光之上挺立起黔陽古城封建王朝千百年道德教化的冠冕。孝若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
文廟外的節孝坊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七:北門
手繪圖上的黔陽古城北正街、北(城)門。
北正街左側向家巷內,曾為解放初黔陽縣第五區人民政府,后為黔城鄉政府所在地。
毀于火災的北正街向家祠堂。
灶王宮位于黔陽古城南正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當時黔陽縣令史在曠在黔陽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離任后黔陽百姓自發捐款,建樓以紀,名日“懷德祠”,又名史公祠。清嘉慶八年(1803年)重修,穿斗式,大斗拱,旱天井,三進深,置灶神于前堂,遂為“灶王宮”。
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護宅天尊”“灶
王”,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祇。
進入灶王宮,可以看到,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年終時向天庭報告。農歷十二月廿三日就是灶神上天,黔陽又稱“辭灶”,家家戶戶按祭禮“送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背Α敖釉睢焙?,祭禮才算完成。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八:灶王宮
玄靈觀遺址。玄靈觀位于黔城西正街右側,宋大觀元年(1107年)始建,進入大門,一道廊宇直通院內,兩邊各有一間廂房,供修道之人生活,院內曾有一個龐大的八卦老君爐,高大雄偉,足足占據了半個院子,解放后,玄靈觀被改為糧庫,庫房前拱形門洞,即為拆除城墻后的紅砂巖砌成。
手繪圖上黔陽古城西正街左側的玄靈觀。
李世龍(原國民黨第三軍軍長)府邸舊址:李世龍原名李云峰,1880年出生,后加入國民軍,進駐湖南黔陽時,與黔城唐氏成婚,晚年回黔城定居,1953年年病故,享年73歲。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九:李世龍府邸遺址
手繪圖上黔陽古城西門右側的李世龍府邸和土街。(解放后被并入黔陽三中,作為三中食堂和女生宿舍,現已全部拆除)
上南門遺址。上南門位于黔陽古城南正街西側出口,始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為敘州土城之南門。明正統十五年(1450年)改建為紅砂石城墻,城墻高一丈七尺,墻頂寬九尺。上有高大城樓,立于城樓之上,沅水東、西、南三面一覽無遺。初稱宣化門,后稱文星門。因處于沅水上游,老百姓俗稱上南門。城門樓上曾懸掛“赤寶連云”匾額,現僅存門洞遺址和城墻殘骸。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上南門遺址
手繪圖中的上南門
上南門城墻遺址。
黔陽縣衙八字門遺址。黔陽縣衙坐落于南正街中部,占地約40畝,氣勢恢宏,曾是沅水上游最大的老縣衙之一,已拆毀殆盡,僅余一道八字圍墻。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一:衙門口
手繪圖上的黔陽縣衙。(解放后建筑被毀,后辟為黔陽三中操坪。)
縣衙建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總體布局分為中、東、西三部分,中軸建筑是縣衙主體,迎街有照壁,然后是一座帶東西廂房的門樓,門樓正中高懸“黔陽縣”匾額進入門樓才是縣衙主體。縣衙正中有三道門,正中間為儀門,儀門后為大堂,大堂后是宅門。如今,縣太爺坐鎮的大堂早已不在,唯有這棵古老的槐樹見證了歷史的興衰。
同仁堂藥局:同仁堂藥局是北京同仁堂的分號。清末民初始創,服務宗旨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該桶形窨子屋系晚清民國時期的建筑,左右為廂房,門坊以磚石壘砌而成,并嵌有十分精美的石雕。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二:同仁堂
同仁堂內景。
壕坑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三:消失的壕坑
曾經的古老城墻,上世紀60年代后期被拆除用作建房地基。
尋蹤“三義宮”:“三義宮”始建于宋開寶五年(972年)坐落于古城壕坑巷,因當時大量北方軍人落籍黔陽,帶來了北方民俗文化,所以修建了“三義宮”,三義宮是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建,現已完全毀滅。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四:消失的三義宮
下南門:下南(城)門原為迎熏門,位于黔陽古城南正街東側出口,城樓上曾懸掛有“日麗重關”的匾額,1964年拆毀,唯存門洞東側古城墻遺址。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五:下南門遺址
位于上南門和下南門之間城墻巷的劉家窨子屋
消失的土街:土街為解放前黔城一條重要的街道,由西門貫穿黔陽三中至上南門,后因三中擴建,大部分被毀,僅存天主堂附近200余米,與三中一墻之隔。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六:殘存的土街
壽佛宮(今博雅居)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七:壽佛宮(衡州會館)
龍標勝跡門: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黔陽縣令龍光甸重修,因時間久遠,整個大門已朝外傾斜,成為芙蓉樓景區一道獨特風景。
手繪圖上的芙蓉樓龍標勝跡門。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八:不變的龍標勝跡門
西門(中正門):中正門原稱安遠門,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城門,方位是西門。原有城墻明朝前為土墻,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重修。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拓之東北,周長5華里,皆備哨所。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皆有復修,現為紅砂石壘砌的拱門,門洞赤褐色巨石由于風化侵蝕,凸凹不平,可想年代之久遠。門上曾懸匾“水天一色”。
1938年戴笠在黔城辦軍統特訓班,第二期結業時,蔣介石親臨視察,應戴笠請求在西門城樓上題寫了“高瞻遠矚”匾額。后蔣介石出西門、經芷江回重慶。為求吉利,戴笠撰寫碑文,并將西門改為“中正門”。
手繪圖上的黔陽古城西門。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十九:復修后的中正門。
手繪圖上的下南門、萬壽宮和太平宮。
萬壽宮:外地江西同鄉的“江西會館”,黔陽古城江西會館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建有戲樓,議事大廳,財神殿,雅室廂房,晨鐘暮鼓殿,供奉正殿,觀音堂等。會館還置田產,義山,為新來乍到的同鄉提供短期食宿,亦可資困。1934年,由江西會館創辦的明新小學自城內遷萬壽宮。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二十:今日萬壽宮
太平宮是寶慶客商在黔陽縣城建設的一座大型會館,坐落在沅水北岸,左隔楊公廟與新街接壤,右與萬壽宮毗鄰,北倚城墻,前為下河街,舊有青石板碼頭直通沅水。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始建,嘉慶二十年撰寫修建碑記。清道光五年(1825年)捐店房屋宇基地。清光緒八年(1882年),公議修葺,補碑記。宮內以青石板平鋪,戲臺、天井、頂室、門坊完整。宮內還設有學堂,免費為客商子弟進行啟蒙教育,并資助貧困孩童上學。其舊址在下河街,倉庫在澄清坊,店鋪設南正街。而今會館仍在,壁上刻有碑記,另一塊青石板募捐碑記置于芙蓉樓碑廊。
彭哥帶你游黔城之二十一:太平宮
清繪黔陽縣治圖:同治十三年版《黔陽縣志》手繪的縣治簡圖上可以看到,黔陽古城北門外靠芙蓉樓方向有社稷壇,新街三皇廟東有山川壇,此古跡為明代早期所建,毀于民國。其余東、西、南(上南門、下南門)北門以及芙蓉樓、萬壽宮、普明寺、城隍廟、圣廟(文廟)、龍王廟、芙蓉樓均有標注。
古城歷史文化的守護者彭承忠
2007年,在徐其昌手繪的基礎上,彭承忠花重金聘請懷化畫家重畫黔陽古城原貌圖,歷時10個月乃成,并以青綠著色,使得黔陽古城原貌重現在一張八尺宣紙上。彭承忠將這幅作品裝框掛于客廳中央,每日觀摩,從而對完整的古城原貌了然于心。他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了解黔陽古城的歷史了,他要把古城每一條街道,每一棟窨子屋的故事記住,告訴更多的人,把黔陽古城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東西南北門、九街十八巷,對于黔陽古城的歷史,彭承忠如數家珍。
為什么我的眼里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ò啵?/p>
2024年2月1日,得知手繪黔陽古城的85歲的徐其昌老人至今健在,住在古城昌齡路,我仰慕之至,遂與彭哥前往拜訪。老人看到我復制的他的手繪圖激動不已,我用記號筆在白紙上寫上:感謝您給我們留下了黔陽古城原來的樣子!老人則鄭重的在紙上寫下了他的名字——徐其昌。我終于和老人完成了一次對話,了卻了我長久以來的心愿。
黔陽古城城防及主要公共建筑標注。
1991年未修建防洪堤之前拍攝的黔陽古城。
2024年1月30日,修建了防洪堤之后的黔陽古城。
對比徐其昌老人的手繪古城圖,看一江春水,載走古城的千年繁華……
推薦由洪江市作協主席曾慶平先生2020年出版的著作《鐔城流韻》,作者沉浸黔陽古城多年,潛心創作,用他的筆寫盡古城前世今生,文辭優美,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意猶未盡……愿每一位熱愛黔陽古城文化的朋友都能先讀讀這本書,再走進古城尋訪,你一定會獲得更加深刻的感受!
來源:新洪江
作者:危友華
編輯:唐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