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風景
陽春三月,洪江市岔頭鄉水尾村驕陽鋪地,暖意融融;油菜花黃,草長鶯飛。村中目力所及,處處皆妙趣,處處皆風景,尤其是那棵樹齡800年的柏樹,掛著湖南省古樹名木保護牌,不獨身價不菲,尤其器宇軒昂。穿村而過的水尾溪逶迤靈動,同樣站在溪邊,向球根如今看到的依然是風景,三年前的一天他目睹的,卻是瘋狂。
2021年7月3日,特大洪災不期而至,讓水尾村一夜之間面目全非,當地老人們紛紛喟嘆“活到80多歲都沒見過這么大的水”。這場百年不遇的洪災,使得地勢較高的村部都進了水,“我想進去搶救文件資料,根本進不去。”向球根是水尾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坦承,大自然為水尾村造就的那場瘋狂讓他心有余悸,“當時村里一片汪洋,只看到水,其他什么都看不到”。水尾村盛產柑橘、西瓜等優質水果,水稻幾乎是該村唯一的糧食作物,全村93公頃多耕地,常年基本上都被留守在家的“3860部隊”種植著單季雜交水稻,村民們的口糧因此可以確保無虞。“七·三”洪災淹沒了村中9公頃多耕地,它們恰好是村民手中最好的耕地,其中嚴重水毀繼而絕收的面積超過4.6公頃,當時水稻剛剛栽下兩個多月。由于洪災,這些耕地荒廢了整整兩年。
對于堅韌不拔的中國人來說,人定勝天是亙古不變的信條。“七·三”洪災過后不久,地方政府便在水尾村適時啟動災損耕地修復前期工作,廣闊天地間一度癱瘓的養眼風景被重新激活。2023年10月,洪江市農業農村部門為水尾村正式組織實施水毀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其中高標準農田防護坎項目先上;遭遇水毀的4.6公頃多農田復墾項目建設乃重中之重,然后是遭水淹但未被水毀的耕地,后者稍事修整即可恢復正常糧食生產用途。截至今年3月12日,那4.6公頃多耕地修復工作已經進入到保水層壓實施工環節,預計4月份項目建設就能完工,不影響正緊鑼密鼓推進的春耕生產。“這些被修復的耕地,當然還是用來種植水稻。”向球根難得有回文藝范兒地說,耕地修復工作正在讓水尾村從大自然造就的水淹瘋狂中,重新變回人們熟悉的風景模樣。
水尾村高標準農田(水毀農田復墾)建設項目包括防護坎、機耕道、排灌渠、清淤清沙、補土復田等主要建設子項,政府為此投入平均每公頃6萬元項目建設資金。水尾村每公頃糧食產量在7500~9000公斤上下,正被職能部門重點關照的4.6公頃多耕地屬于4個村民小組中的100多農戶,他們對于政府出錢幫自己整修耕地,當然求之不得。
有年長村民介紹,水尾溪寬10余米,全長4000多米,注入沅江,千百年來一直是水尾村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上世紀90年代起,公路建設使得水尾溪河床抬高了好幾米,村民們擔心溪流隨時可能潰堤,便數度向有關部門反映,“反映著反映著洪災就來了,全村就被水淹了”。水尾村距高鐵安江東站不過15公里車程,交通方便。高標準農田建設圓滿收官后,村委會將考慮整合養眼風景疊加交通優勢,引進外來資金,開發農旅融合項目。
“種糧人買糧吃,不爽!”
同樣一場“七·三”洪災,不僅敗壞了種糧老把式潘有紅的收成,還敗壞了他的心情,甚至敗壞了他的興致。
“我是(那場)洪災的見證人,也是受害者。”56歲的潘有紅是中方縣中方鎮塔燈田村倒灣組村民,談及“七·三”洪災,他簡直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因為這畢竟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恣意妄為,非人力所能左右。他家有沿溪耕地0.21公頃,每年自產稻米1500公斤上下,完全夠吃,而且吃著自己精心種植的糧食,那是絕對的生態有機,健康環保。未曾想,突如其來的洪水就在他眼皮子底下洶涌咆哮席卷而來,一路攻城略地摧枯拉朽,瞬間將他家耕地連同耕地里的莊稼沖得七零八落靈魂出竅。洪災過后田間滿目瘡痍,石頭泥沙堆積其中,厚至盈尺,直至2023年秋收后才基本清理完畢,好歹恢復成耕地模樣,但卻無法耕種糧食,只能先種油菜,如要恢復種糧,必須再等上一年。家里連續兩年沒有糧食收成,老潘只好去鎮上買米吃,25千克一包的大米,折合單價2.1~2.2元/500克,一筆不菲的口糧錢讓他郁悶,感覺上則尤其使他不爽,因為“我自己都是種糧的農民,兩年時間吃不上自己種的糧食,要吃別人種的糧食,這種感覺怎么可能會爽”,更何況,他總是覺得買的糧食不如自己種的糧食好吃。
塔燈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彩霞介紹,全村11個村民小組,1200多人,半數在浙江、廣東等地打工,經年不衰的勞務經濟逐步富裕了廣大村民,“大家有錢花的同時,也不能沒飯吃”。村里有100多人留守在家務農,主要是五六十歲左右的村民,耕種著全村59.2公頃耕地(基本農田),“口糧問題解決了,剩下的事情就好辦多了”。“七·三”洪災兩個月后,塔燈田村就搞起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迄今三年間,此項建設工程業已實施總面積6.7公頃多,其中5.33公頃多始自去年。塔燈田村有條橫貫全村的溪流名曰大溪,16千米長,七八米寬,系村中農田灌溉水源,此外,村里還有一座小2型水庫。水災淹沒了村中大部分耕地,幾無例外是良田,其中沿溪農田不僅悉數遭淹,而且災情深重,至今還有部分在搞泥沙清淤工作,尚未完全恢復耕地屬性。
“搭幫政府措施得力,我們村糧田恢復工作總體進展還是蠻快的。”李彩霞掐指一算,“三年來已經恢復了九成,總體工作正在收尾。”她透露,今年這個項目建設始于農歷正月二十二,“完工后我們準備上一個稻花魚項目,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也搞點經營收入。”潘有紅則另有想法,他又慶幸自己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直接受益人,“種糧人今后還是能夠吃到自己種的糧食,這才叫爽!”他說兒女雖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依然還有一大家子人,自己認真搞好糧食生產,為家人們創造豐衣足食的生活條件,“我很樂意,也蠻有成就感。”
“高” 而不“飄”,夯實糧本根基
著力推動“七·三”洪災水毀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是最近幾年來懷化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頭戲,但卻不是全部。記者從懷化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與農墾科獲悉,2023年至2024年,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為1.88萬公頃(其中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153.33公頃),項目區涉及13個縣(市、區),項目工程已全面開工,工程質量、工藝標準、項目進度等均達到預期目標。與此同時,懷化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增發國債項目任務4800公頃,投入資金1.69億元,項目區涉及12個縣(市、區),各地完成了項目實地考察、材料審核、集中評議答辯、形成評審結論、評審結論反饋、完善文本和結果公示等工作。截至目前,市農業農村局正在開展項目初步設計批復,不少縣(市、區)進度較快。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將繼續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堅持“在規劃設計上求深度,在部署落實上趕進度,在監督管理上保質量,在健全機制上謀創新,在建后管護上求長效”的工作思路,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總體要求指示精神,搶抓機遇,精心實施,扎實推進農田建設,真正把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據悉,2019年機構改革前,農田建設由農開、水利、發改、國土、農業等多部門參與建設,呈現“五牛下田、多點開花”局面。統計顯示,2011-2018年,懷化市共建高標準農田項目527個,總投資35.89億元,建成面積除去重疊和非耕地面積,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為10.29萬公頃。2019-2023年度,全市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累計建成8.45萬公頃高標準農田,總投資20.47億元。
“今年,我們將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建設、改造提升、發改委國債、投融資創新等項目支持,增加建設任務面積,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各縣(市、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統籌農田建設相關項目資金,提高建設投資標準。積極籌措資金,出臺支持鼓勵社會國有資本積極參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措施,開展多元化投資,引導信貸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高標準農田建設初衷,主要在于夯實糧本根基,把飯碗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我們將一如既往,穩步推進相關項目規劃與建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為此將加快全市農田災毀設施修復,把已損毀農田項目的修建放在首要位置,對垮塌和淤塞渠道進行修復清淤,對擋土墻滑坡開展護砌,對沖毀的機耕路和生產路進行修繕,對漏水的山塘和平壩進行清理整修。推進老化失修工程建設自在題中之義。一方面相關年久失修的工程,將被列為改造提升項目建設,根據工程老化程度和運行時間長短,排列時間表,列出修建清單,納入修建規劃,集中連片,整村推進,有條不紊地進行農田改造提升工作。另一方面,繼續開展新增建設項目,堅持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標,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把沒有建設過的邊角區和山地區納入新建項目,讓高標準農田建設輻射到每個角落,使更多群眾得到實惠。
田野上,新質生產力正在耦合
全市各地集思廣益各顯神通,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2年6月,辰溪縣先后兩次遭受特大洪災,水沖沙石堆壓農田面積1333.3多公頃,損毀灌溉渠道68.5千米、損毀機耕道路83千米、損毀溪堤64.3千米、損毀溪壩112座,其中以2021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最為嚴重。為全力推進耕地恢復,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辰溪堅持“四個結合”工作法,即堅持政企結合,有效搭建融資平臺;突出政策結合,有效整合各方資金;宣傳動員結合,有效吸引愛心捐贈;規劃治理結合,有效提升鄉村建設;多措并舉、務求實效,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
2023年,溆浦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3753公頃,向上爭取資金9337萬元。該縣瞄準相關水利設施短板實施“點穴術”,謀劃包裝了一批重點水利設施項目,在中央發行“萬億國債”的大手筆中成功爭取資金3.17億元,取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積極效果。該縣堅持把水利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在思蒙鎮高標準修建渠道600米實施山塘清淤加固4座,“花瑤風情·趣味農耕之旅”被納入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思蒙碧水丹霞景區則成功創建國家4A景區。
靖州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打造農業產業化“靖州現象”。截至2023年底,該縣高標準農田面積達1.806萬公頃,并成功編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2023年,該縣集中打造和擴建4個現代農業示范片,真正破除了土地“碎片化”瓶頸,用好一批示范農田,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稻+”高效種養模式,實施“稻+煙”面積400公頃、“稻+魚(鴨)”面積200公頃、“稻+油菜”面積2333.3公頃,每公頃收入達9.75萬元以上,“冬閑田”變成了“增收田”,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大幅提升。
據初步統計,“十二五”以來,洪江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逾1.47萬公頃,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了根基。目前正處春耕備耕的農耕生產關鍵時期,該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1300公頃計劃任務已完成60%,預計4月主體工程完工。項目建成后將改善灌溉面積1173.3公頃,平均每公頃節約勞動力成本2250元,項目區年增產稻谷187.6萬公斤,油菜13.84萬公斤,除去成本后年新增產值超過370萬元。
近年來,中方縣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298萬公頃,全縣基本農田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生產格局,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160公頃,可實現每公頃增水稻產能750公斤、油菜產能150公斤。高標準農田建設吹糠見米的成效,激發了農民群眾抓好農業生產的熱情,如桐木鎮豐坡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在改造前的土地流轉租金不足7500元/公頃,改造后土地流轉租金目前已超過12000元/公頃。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遵循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通過農田排灌渠和防護林的配套與完善,增強了農田保水保肥能力,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通過實施配方施肥和安裝太陽能滅蟲燈,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用量,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提高了糧食品質。
福地懷化,得益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大力實施,廣袤田野上的新質生產力正在練就并夯實。2024年,全市計劃新增建設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1.88萬公頃,投資總額6.78億元。項目建成后預計新增耕地面積109公頃,耕地產出能力將提高10%~20%,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改善。
來源:懷化日報
作者:楊林斌 通訊員 張克移 鄧志樂
編輯:蔣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