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新湖南】擦亮農耕文化旅游名片,洪江市底氣何在?@湖南日報頭版頭條

    來源:新湖南 作者:廖聲田 肖暢 通訊員 李林 編輯:蔣良梅 2024-11-04 10:28:40

    條幅.jpg

    在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沉浸式了解雜交水稻的發展歷程;在高廟遺址博物館,近距離觀賞距今7800多年的白陶、玉鉞雕刻……金秋時節,洪江市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游人如織。

    洪江市具有史前、古代、現代、未來全維度的農耕文化形態。依托資源優勢,洪江市規劃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著力打造湖南省農耕文化旅游名片。該旅游區以“一園一苑”為核心,建設高廟遺址考古公園和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苑兩大片區。

    高廟考古遺址公園以高廟遺址展示區、高廟遺址博物館、高廟陶藝部落、高廟遺址傳統村落等6個核心區為依托,爭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苑以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大畬坪·白陶嶺、黔陽行署舊址等6個核心區為抓手,力爭2至3年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安江農耕文旅好消息頻傳。連續舉辦兩屆高廟遺址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考古界就高廟遺址達成共識,確認高廟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及地位;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被納入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儲備;“洪江山地香稻栽培文化系統”成功申報第七批湖南唯一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籌備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懷化市委常委、洪江市委書記鄭小胡介紹,該市將運營前置,根據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優化業態布局。引入文化創意、特色餐飲、民宿等業態,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投資者參與文旅項目開發。

    目前,洪江市已與100余家省內外旅行社、研學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預計數),同比增長10.4%(預計數)。國慶期間接待游客101.7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549.6萬元,分別同比增長51.19%、50.24%。

    【延伸閱讀】看洪江市如何讓“一粒種子”長成“世界稻都”

    安江鎮千畝高標準雜交水稻田

    在洪江市,一粒種子的破土而出,意味著什么?

    撥開歷史塵埃,碳化稻谷粒在這里一經面世,將中華農耕文明上溯至7400年前。

    一眼萬年。袁隆平院士在這里任教、科研37載,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一粒種子,抖下泥土,載著“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使命,漂洋過海,改變世界。

    如今,“一粒種子”在這里逐漸長成“世界稻都”。農耕文明的故事,仍在續寫……

    高廟遺址博物館

    串聯“一園一苑”,打造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

    沅水浩蕩,碧波滔滔。北岸,中華文明起源時期重要遺址——高廟遺址,繼1991、2004、2005年之后的第4次考古勘探,在此進行。

    “此次勘探,主要了解遺址的分布范圍以及堆積厚度、類型,厘清高廟文化時期的聚落結構等,同步建立遺址調查資料數據庫。”工作人員易振華說。

    去年9月,首屆高廟遺址保護與利用研討會在長沙召開,專家就高廟遺址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包括“建立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框架”“是長江中游史前農耕社會飯稻羹魚的典型代表”。

    今年9月,第二屆高廟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安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54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行業頂尖專家現場權威解讀高廟文化,多元交流、思想碰撞,掀起一輪高廟文化研究的新熱潮。

    高廟遺址西側,高廟遺址博物館廣納游客。按照展陳設計,可尋跡沅水之音,解文物遺跡發掘之謎、神靈祭祀信仰之謎、白陶源流文化之謎,開啟中華文明尋根之旅。

    安江農校

    南岸,世界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來此追尋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奮斗足跡的游客,絡繹不絕。不遠處,被納入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儲備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已完成建設,不少游客來此體悟“禾下乘涼夢”。

    行至大畬坪·白陶嶺,農耕體驗、悅讀花園、輕餐茶咖、時尚文藝、工業風民宿,目不暇接。沿江漫步,綠肥紅瘦,漣漪微漾,夕陽映江,燈火闌珊,美不勝收。身處其中,可享精神饕餮、文化盛宴,亦可放空靈魂、怡然自得。

    雪峰山康養基地

    沿著隆平大道一路向北,風吹稻浪,暗香撲鼻。沿途,國家農業科技園、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大湘西區域中心,種業研究項目正加速推進。活態保留的24個傳統古村落,散落其間,屋舍牛馬閑。巍巍雪峰山,悠悠清江湖,云霧阡陌隱。

    “這里涵蓋以高廟文化為代表的遠古農耕文明、以雜交水稻發源地為代表的當代農業傳奇、以國家農業科技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典范。”懷化市委常委、洪江市委書記鄭小胡說,尤其是“雜交水稻發源地”的品牌優勢,在世界具有無可復制、無可替代性。

    洪江市將一江兩岸豐富的稻作文化資源串點成線,規劃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該旅游區以“一園一苑”為核心,培塑高廟遺址考古公園和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苑兩大片區。

    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

    其中,高廟考古遺址公園以高廟遺址展示區、高廟遺址博物館、高廟陶藝部落、逐水濕地、沅水游樂、高廟遺址傳統村落等6個核心區為依托,爭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苑以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大畬坪·白陶嶺、農耕文化體驗區、黔陽行署舊址、稻達營地等6個核心區為抓手,力爭2至3年內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打造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邁向世界農耕文化旅游目的地,洪江市胸中有丘壑、一步一腳印。“世界稻都”的愿景,在這里激情燃燒。

    留住城市記憶,百姓臉上洋溢幸福笑容

    城市提質,路暢人安,安江風景正好!

    走進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游覽車來回穿梭。

    車輪所經之處,不只博物館、農校、研學營,還有保留新中國成立初期蘇式建筑風格的黔陽專署舊址、被譽為湖南近代民族工業活化石的安江紡織廠舊址、百年老廠安江塑料廠舊址,以及中國抗日戰爭最后一戰——雪峰山會戰指揮所舊址。

    洪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長久介紹,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的建設,并非大拆大建,而是秉承城市文化底蘊,活化利用文物資源,修舊如舊,留住城市記憶和個性。

    洪江市在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提質改造的基礎上,對原有文物、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加固,并在項目設計之初,將運營前置,思考如何通過優化業態、招商引資,將資源盤活,做好文旅后半篇文章。

    41歲的李承雁,是土生土長的安江人,自從去年成為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建設工作專班中一員,只要得空,他就去安江塑料廠舊址轉轉。

    “這里10多棟老廠房已閑置多年。”李承雁說,有的老廠房曾被租用于初級農產品加工,亂搭亂建造成原有文化氛圍破壞。

    如今,通過招引企業,美食城、清吧、奇石博物館、工業遺存博物館、知青館、航天種子館、公益讀書館、隆平書店、民宿等,一應俱全。旅行社、研學機構也投來“橄欖枝”,靜默多年的安江塑料廠舊址,熱鬧繁華。

    廣州開物未來教育科技公司負責人陳暢,選中其中一間老廠房,投資建設航天種子館,“這里不僅農耕文化濃郁,通過保留原始建筑、修舊如舊,更添了一份歷史味道,前景看好。”

    “最近電話接到‘燙手’。”鐔城旅行社相關負責人楊小英說,不只是省內的旅行團,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來自廣東、浙江、河北等省外旅行社打來的電話,想就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的文旅項目達成合作。

    從“一粒種子”長成“世界稻都”,洪江市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推動鄉村旅游成為農耕文化旅游的拓展延伸,進而實現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是洪江市當政者布下的“大棋”。

    下坪村

    從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一路向南,村道寬敞,花木掩映。經過一片蔥蘢的橘林,歡聲笑語從下坪村傳來,沅水岸邊,民宿太空艙、戶外露營基地旁游人如織。

    村民向家發沒有時間休閑,他得把游客預訂的青菜、雞鴨,提前準備好。“自家的土產品,不僅村里的農家樂搶著要,游客也搶著要,價格還不錯。”向家發臉上洋溢著笑容。

    “搭上農耕文化旅游‘便車’,游客來了,消費多了,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村集體經濟也一年一臺階,預計今年可增長37%以上,力爭到2025年突破100萬元。”下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太甜說。

    陽光雨露滋養,種子破土萌芽。潛心耕耘,欣欣向榮,“世界稻都”還在拔節生長……

    (本文圖片均由楊錫建 攝)

    來源:新湖南

    作者:廖聲田 肖暢 通訊員 李林

    編輯:蔣良梅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