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余秋雨《借我一生》讀后感
“書非借不能讀也”,小時對黃生借書說早有耳聞,但這種體會從來沒有現在這樣深刻。臨近放假,好友主動借給我一本余秋雨的《借我一生》,由于她的推薦,我如獲至寶,欣喜異常,下決心要盡快讀完。事實上,由于諸多瑣事的牽絆,閱讀的時間已推遲了二十余天。確切地說是五天前才開始正式閱讀。時值今日,41萬字的鴻篇巨著終于被我全部讀完,而且是一絲不茍,其中還完成了不少于五千字的讀書筆記,這種速度讓我自己也感到驕傲了。想到自家書櫥里的《余秋雨作品集》擱置了近十年,至今沒有讀完,此時算是真正地體會到“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含義了。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讓我感受著一個家族的興衰,將我載入一段風雨滄桑的歷史,更使我體會到作者探索中國文化的艱辛。
余秋雨的家庭是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家庭。說它普通,是因為和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家庭一樣,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殷實的家底。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個家庭厄運連連,災難重重。親人的接連亡故,家庭的輾轉流徙,文革的瘋狂批斗,生活的舉步維艱,無不令人唏噓。使得這個家庭不再安寧。在這個多難的家庭,作者的祖母和母親是我欽佩的兩個女人。祖母一次次接受喪子的悲痛,直到十個孩子最終只剩下兩個,祖父也撒手人寰,整個家全靠祖母一個女人撐起,可想而知其中的艱辛。而在文化大革命最艱難的時期,年邁的她還得承受著饑餓和又一個兒子含冤而去的悲痛,最后只剩下作者的父親,而祖母依然努力爭取著每個希望,這在父輩是山的年代,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女長輩,而她至死連姓名都不知曉。而在這個饑寒交迫、喪事頻頻的家庭,身為商界泰斗的掌上明珠朱氏(作者的母親)下嫁余家,既有自發教書的才識和膽略,也有教子的大氣與灑脫,又有孝順長輩的賢淑,更有遇事不亂的穩重,也稱得上是一個奇女子。在災難頻發的特殊時期,雖有男人扮演頂天立地的角色,但兩個女人不可或缺,都成為家里的頂梁柱。由于一家人相扶相持,終于維系過來。不由讓我嘆服兩位女子的智慧和勇敢,以及默默付出的品德與能力。同時也讓我知道:任何一個家族都不會永遠昌盛,也不會一世落魄,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所以對榮辱興衰要坦然面對,處變不驚。
余秋雨家庭遭遇變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了一段特殊的歷史。對于當代人,“文化大革命”這個名詞雖然耳熟能詳,但其間遭受的苦難卻無法體會。作者對那段曲折的歷史用自家辛酸的經歷作了最深刻的詮釋。如果說之前從《芙蓉鎮》這本書里對文革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這一次算是有了更真實透徹的理解。作者父親對陳毅元帥的幾句中肯評價,就讓他背負了十年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承受了嚴厲的批斗與關押,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受盡了屈辱與折磨。那是一個怎樣是非顛倒的年代啊!無數人一朝得勢就作威作福,咬文嚼字,使多少人不知緣由就被批挨斗,甚至命赴黃泉,釀造了無數的冤案和悲劇。平凡之人、有志之士、有功之臣,都不能幸免。稍有不慎,便禍從口出,一不注意,朋友反目成仇,搞得人心惶惶,膽顫心驚。作者所遭受的苦難也非同尋常:一個大學生在農場接受著超乎尋常的農事磨練,嚴寒酷暑,在泥里摸爬滾打,持久的勞動,繁重的壓力,使當年意氣風發的年輕大學生判若兩人,瘦骨嶙峋、衣衫襤褸。讓我深刻理解了那一代成長的艱辛與苦澀。
更讓人扼腕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所有真正的文化幾乎都被廢黜,知識分子的前途與命運一片黯淡渺茫,而得勢的人都是無知無恥之徒,社會似乎回到蒙昧之時。但在那樣朝不保夕噩夢般的年代,作者對于書的熱愛令我汗顏。在農場大強度的勞動壓力下,在大肆收繳書籍的緊張局勢下,作者仍不忘藏書以讀,更有人命危淺之時克服衣食難保的困難隱蔽奉化錦屏山苦讀典籍數月的傳奇經歷。而作者探索中國文化的執著與艱辛也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在上海東北郊一間十三平米小屋里發憤苦讀,在稿紙上留下冬日顫抖的筆跡和夏日淋漓的汗漬,終于孕育和誕生了一部部震驚中外的文藝著作《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戲劇文化史述》……在虛假的大批判文化盛行的時候,作者放棄高位要職,力挽狂瀾,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游走國外每一處險境,實地考察,終于又推出一部部扛鼎之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
在我們看來,余秋雨一生的經歷堪稱傳奇,家庭的變故、人生的坎坷、自身的勤奮,廣遠的行程,終于使他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名人,成為令我們仰慕至極的一代學者。然而,作者仍心生感慨:自己借住了一生,還在借住。這正好印證了本書“借”之意義。其實其中之“借”更有以上所談種種人生之況味:決非安然,而是動蕩;決非平坦,而是坎坷。名人如此,凡人難避。
不過,說起“借”,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不安穩,似乎總是欠著的感覺,因為只有缺少才意味著借。這樣一想,它并非我們所喜歡的字眼。我們來到世上,似乎就是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避風港,從而擺脫借的困擾。而事實上,自來到這個世上,我們非借不可。借這個地球的蔥綠生存,借父母的雙臂成長,借前人的智慧前進,借他人的付出成全自己的夢想……似乎此生唯有借才有希望。
由此,“非借不能讀也”的何止是書,地球上的人類一生都在以借生存,每個人的成長與成功都須借助別人。
如此,借又何妨?感恩借你一生的主,珍惜你借的全部,包括所有的苦難、一切的機遇、一起走過的人。
來源:市六中
作者:覃秀珍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