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毛幾來了,坐,吃柑子。”2018年12月27日,易曉林一走進扶貧村堰橋村“滿姨”的家里,就被馮美道和愛人“滿姨”熱情地招呼著。
“滿姨,要降溫了,你和馮叔要注意保暖啊!”易曉林坐下就跟老人拉起了家常。
“我大孫子結婚了,高興啊。”馮美道夫婦樂開了懷。
“那你二老很快就可以抱重孫了…… ”
這個堰橋村人的“貼心人”,在80多歲的馮美道夫婦眼里,就自己的兒子一樣親。兩位老人的兩個兒子相繼在1996年、2012年意外去世。雖然生活有政府兜底,但老人家晚年喪子,精神受到嚴重打擊,常年以淚洗面。易曉林從踏入堰橋村的那天起,每年逢年過節,或是走訪路過,都要進屋陪兩位老人拉拉家常。
易曉林在與“滿姨”話家常
易曉林是洪江市稅務局的干部,2015年4月,洪江市沅河鎮堰橋村被確定為洪江市國稅局的結對幫扶點,有多年糖尿病史的他因為心系扶貧村,為了爭取到這個下鄉扶貧的名額,主動向領導請纓,毅然去了堰橋村。
山勢陡峭、溝谷深幽、百步九折、地廣人稀、滿眼荒涼……來堰橋村前,盡管易曉林有心理準備,但當他第一次走進村里時,眼前的一切還是讓他有點措手不及。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村民改變堰橋村的落后面貌。
為了摸清家底,初來乍到的易曉林起早貪黑,走村串戶,僅用了29天,就走訪了全村83戶貧困戶,把堰橋村的基本情況全部摸透。堰橋村八組,一段200多米的村道,長期坑坑洼洼,行人車輛無法通行,成了該組100多戶村民的揪心路。易曉林將情況匯報給局黨組。局黨組從辦公經費里擠出7萬元修路,僅用了20多天,水泥路就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村里這段“腸梗阻”打通后,易曉林又多次奔走于市直相關部門,爭取了30多萬元扶貧物資,對接項目資金170萬元,對堰橋村活動中心進行整改擴建,硬化了操場,添置了桌、椅、柜、電腦、圖書等。同時,完成了大禁山水庫的除險加固和渠系配套,以及4公里的公路硬化與會車道的改造,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了更加便捷地掌握貧困戶情況,易曉林在全省首創貧困戶“微信檔案”,只要用手機掃二維碼,貧困戶的信息一目了然,實現了貧困戶臺賬進手機。
山里的基地建起來了,村里的道路修起來了,鄉親們的生活好起來了,而易曉林的病情卻因過度勞累有所加重。 一次,易曉林和老支書去大禁山水庫現場查看滲水問題,因頻繁往返水庫壩上壩下,過度勞累,突然暈倒,老支書背著易曉林就往村部醫療室走。其實易曉林也知道,低血糖眩暈一旦發作起來,是要人命的,但是忙起來,他就什么都忘記了。為了不讓村里人擔心,自那以后的每一天,易曉林都會在自己的口袋里放些糖,來不及吃飯的時候就吃一顆糖……
易曉林的付出沒有白費。在他的努力下,堰橋村的村容村貌、村風民俗發生了極大改觀。如今,堰橋村已脫貧出列。但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易曉林決心繼續堅守在村里,和村民共同建設新堰橋村。
◆【記者手記】
“脫貧,是共產黨人向人民群眾許下的鄭重承諾。為了這個承諾,再苦再累我無怨無悔。”這是易曉林在自己的扶貧日記里寫下的話。為了自己的承諾,在堰橋的這些年,他進百家門,吃百家飯,腳步踏遍了堰橋的村頭巷尾;晴天斗笠,雨天蓑衣,身影總是出現在鄉親們需要的地方。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易曉林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得知他的身體狀況后,村里人每每見到他來走訪,都會給他遞幾顆糖、幾個紅薯、幾片餅干,這些小零食雖然不值錢,但滿滿的都是鄉親們對扶貧干部的情義。
來源:懷化日報
作者:向文娟 李林 付平
編輯:肖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