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黔陽古城灶王宮的主人袁世才緣何走上藏石之路?我憑借與他十余年的忘年交情,對他進行了深度采訪,話題涉及他的成長及個人隱私問題,經他本人同意,整理如下,以饗網友諸君。
某一個周末,雨天,我獨自驅車來到黔陽古城,將車停放在北門坳(黔城完小旁)的免費大型停車場內,撐著一把大雨傘,信步由古城東門口進入古城。
約5分鐘來到坐落在古城南正街的灶王宮民俗館前,只見大門敞開,我直接進入屋內,看到袁先生獨自一人坐在客廳中間一款大樹根雕刻的茶幾邊泡茶,客廳是黔陽古城保存完好的旱天井,放著古典輕音樂,屏風背后是兩尊灶王夫妻塑像,焚著香,仿佛事先知道我要來拜訪。
“啊,謝大來了,快請坐,我給你泡紅茶喝,你好久不來了呢!”
與先生客套寒暄后,我直奔主題。“袁老,我想采訪一下你,把你和你灶王宮特別是你的藏石介紹給大家。”
“好,謝謝你,有什么盡管問。”在品茶間隙,我打量了四周,布展盡是各種形態各異的石頭,先生似乎看出我的好奇與疑惑。
他說:“我先帶你看樓下樓上的石頭和其他收藏品吧。等下還給你欣賞一件寶貝。”
于是我放杯起座,跟隨先生走進他的石頭世界。
樓下參觀后,先生引領我上到二樓展館,并說藏石玩石也講一種天賦和緣分。
二樓是四面回廊,木雕窗花,放眼一望,好精美的奇石展覽館呀!布局一下吸引我的眼球:墻上一幅黔陽古城圖格外醒目,作者叫徐其昌是位民間傳奇人物,這幅巨畫,可謂是黔陽古城的清明上河圖,整個古城依原貌素描。土生土長的袁先生說:“當初古城就是這樣保存非常完好,四個城門畫上每條街、每條巷、每間店鋪、河邊碼頭都清晰可見,都可追溯圖樣找到原址,而且畫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千,形態各異。”
袁先生介紹說:“徐其昌一共畫了三幅古城圖,一幅只有一米見方的現收藏于陳志明先生的節孝祠,上面沒有人物,一幅收藏在徐其昌一親戚手中,一幅在我這里。”談及徐其昌,先生點贊不已,說徐其昌生于黔城,大自己十歲左右,現定居在洪江古商城。
袁先生繼續介紹,徐其昌,5歲時因到一辦喜事人家看熱鬧,被放三連統的炮聲震壞耳膜,此后聽不到聲音,可命運盡會捉弄人,6歲左右又一場病讓他失聲,從此又聾又啞,也就無法進學堂學習,加之個頭又小,成年后身高不到一米六。但為了生存生活,他到一理發店打短工,后自己在古城西門(后改叫中正門)至芙蓉樓中間河邊開了間理發店,別人理發收一毛錢,他只收五分錢,在等客人間隙,他用筆在紙上憑其記憶畫古城圖。他畫的這他幅古城圖,雖談不名畫,但對研究古城歷史文化絕對有價值,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宮廷畫師,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及繪畫技巧學習。可徐其昌沒接受過一天學習教育,又是聾啞人,真不知他是怎樣創作完成的。
談及此,先生一臉虔誠與迷惑。他花大力在民間找到此畫,收藏此畫,一是對徐其昌的敬備與崇拜;二是讓它的文化歷史價值保留傳承下去;三是對古城這座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一份紀念與念想。有哲人說過:上帝關上了一道門,必定會給你開上一扇窗,徐其昌憑借其天賦和不屈的精神,用筆用畫來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感恩與傾訴,也讓世人永遠記住了平凡甚至卑微的他。
待介紹完這幅畫,先生又滿是激情地指著四周墻上掛的字及金漆木刻一一講解,那每塊木刻都是一個經典故事或傳說,蘇武牧養,許仙求情救白娘,薛仁貴救主,文王訪賢,塊塊可謂精雕細琢,栩栩如生。最巧的是文王訪賢下面擺張那塊石頭,石頭名稱也叫文王訪賢,石上紋理畫面清晰可見兩人一頭戴斗笠,似在釣魚,身旁畢恭畢敬站立一人,恰是在征求意見,好一塊“姜太公釣魚”奇石。
先生告訴我,賞石和評價一塊石頭的價值應從形、色、質、紋、韻幾方面入手,藏石、玩石也是講究意境,所謂大寫意,而命名也是一門學問和格局。
接著他指著滿屋子的石頭,挑了一些重點給我介紹,一塊石,雙面有紋線花色,他起名為藏龍臥虎,經他指著紋線一講,果真如猛虎下山,草叢被虎風吹得傾倒。另一面一只金龍見首不見尾,像在大海,又似在云端。最后到一間小房內,先生滿是自豪地講,這里擺的奇石全是各種石展獲獎的作品。
有金童玉女,有國寶,有南極精靈,有淑女……最高獎是去年昆明國際石展淑女獲得入圍獎。
待一一介紹完后,我們下樓,先生又把近幾年來先后獲得的近百次獲獎證書給我看。最后神秘的要我獨坐喝茶,他去臥室取寶貝給我欣賞,約摸十分鐘后,先生拿出一塊手掌大小的硯臺給我看,說是我們洪江市古名人王繼賢使用過的,王繼賢的故居在洪江市黔城鎮長坡村。硯臺背面果有王繼賢親筆題的順口溜,硯臺手指輕輕一按,字跡就清晰顯示出來。
觀看這些重器寶物后,先生指著地面十幾方石頭說:“我正在做底座,準備擺展十八羅漢。一方好石頭,底座非常講究。”
耐心講解完后,我倆又坐到茶幾旁,品著茶,繼續著我們之間聊天與采訪。
問:袁老,你是什么機緣和什么時候愛上藏石、玩石的?
答:我是2003年開始結石緣的,是從單位一位科長帶我撿到第一塊石頭開始的,這塊石頭上花紋極像一粒種子破土而出,我起名萌芽,這塊石頭就在古城龍王廟門口的河灘上撿的,當時還沒修防洪堤。
問:你原來在什么單位上班呢?
答:我原來在溆浦大江口水泥廠上班。我是16歲也是1965年初中畢業下放到我市深渡苗族鄉的,在鄉下待了6年,因為參加首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表彰大會,1971年被推薦招工進入國有企業原大江口水泥廠的,后改制了。
問:你藏的石頭是自己撿的還是收購的?共花了多少錢?
答:我絕大多數石頭是到沙灣鄉老屋背村農民手中收購的,幾年時間共花了20多萬元,買下4000方石頭,基本都是沅江石。
交談中,先生表露出他現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政府或其他企業組織能提供三千平方米的展覽館,他自己負責布展,什么合作方式都可以談。
而且自己也只是這些奇石的保管者,最后還是要捐贈給國家與政府的。
他說愿盡余力為洪江市的旅游興市作出自己的貢獻。
近年來,先生與他們的奇石協會不斷努力,推動了我市民間奇石市場的有序建立,并把我們沅江石乃至沅江玉推向全省乃至全國。
黔陽古城文明因為得到袁先生這群民間義士保存傳承而薪火相傳。
向他們致敬,真可謂:
一朝入石界,
十年難停歇。
緣何這般迷,
方寸有世界。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謝群
編輯:唐藝芬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1/01/08/881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