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紅軍長征在黔陽(四)

    來源:洪江市紅軍故事 作者:楊志鎳整理 編輯:肖焙麗 2021-04-02 11:21:30

    紅六軍團江市搶渡沅水

    1935年12月27日(農歷十二月初二)。紅二、六軍團約2萬將士分兩路由會同縣暫板、馬鞍山先后進入黔陽縣托口、江西街。27日上午11時許,肖克部隊紅六軍團先頭部隊抵達江西街。江西街紅六軍團宿營地舊址:江市鎮馮有青宅院。江西街是黔陽、會同邊界的一個農村墟場,國民黨江市鄉公所的所在地,離縣城(今黔城)20余華里,當時有100多戶人家,有的以農為業,有的靠編織放排為生,還有十來家南雜、百貨商店和一些竹商攤販。

    這天正值江西街趕集,賣土特產、買日用品的農民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街道上及河岸沙灘上都擠滿了趕集的人,熙熙攘攘,呈現出一派鬧市景象。但是,鄉公所的幾個小頭目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房子里竄來竄去。鄉長黃利安用顫抖的手壓在電話機上,撥通了縣城的電話,向上司匯報了紅軍將要入境的情報后,便帶著一班親信和幾個土豪劣紳匆匆潛逃了。

    團防隊一個姓朱的排長,亦率部30余人,逃到寶貝尖的密林里躲藏,奉命去阻擊紅軍的“鏟共義勇總隊”參謀長何畏,未與紅軍接觸,用左輪槍擊傷自己的手,謊稱作戰負傷,率部后撤。

    上午11時左右,六軍團前衛部隊進入江西街。他們一面派出先鋒排30余人,迅即飛舟渡江,登上沅水北岸的兩個山頭,居高臨下,控制南岸,警衛后續部隊渡江,一面派出宣傳隊,在街道兩邊的墻壁上書寫“打倒土豪劣紳”“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標語,并在沙灘上架起宣傳臺,迅速展開強大的宣傳攻勢,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重大意義,大講紅軍的宗旨、任務和紀律,趕場的人都自動集中在沙灘上,以驚奇、喜悅的目光注視宣傳臺,靜聽紅軍演講。

    紅軍還把兩個民憤極大的保長就地鎮壓,并將抄來的土豪劣紳的財產、衣物分給貧苦工農,用事實告訴群眾,紅軍是打土豪救窮人的。同時,部隊領導人到河邊察看地形,研究大部隊渡河方案。他們見河里停留的船只甚少,靠覓船劃渡,將會耽誤時間,造成被動,但萬壽宮碼頭至對河巖山腳一段河水流速緩慢,江面平靜,并停有大量木牌,當即決定在此架設浮橋。

    紅軍的宣傳,在老百姓中產生了強烈反響。聽說紅軍要架浮橋過江,江西街百多名工農冒著凜冽寒風和紅軍并肩苦干,并踴躍獻出木料、門板,搶架浮橋。

    陳玉林等幾十個技術熟練的排工,以飛快的動作,把沒收會同大地主張湯銘的竹纜并在一起,竹纜兩頭拴在河兩岸,把木牌一聯一聯地劃到江心,套在竹纜上。一些不識水性、不會劃排的群眾,就搬運門板、鋪在排上。門板不夠用,許多群眾就主動獻出木板方料等物料。時值嚴冬,又下著毛毛細雨,寒風刺骨,河水冰冷,但河面上架浮橋的紅軍戰士和工農群眾,都卷衣扎袖,干得熱火朝天。

    在群眾的配合下,不到半天時間,利用江面上停放的木排及船只,架設好由萬壽宮碼頭到對岸白巖山腳橫跨沅水的半月形浮橋,將軍團指揮部設在洑水。28日(農歷十二月初三)下午,紅六軍團全體將士順利通過浮橋渡過沅水。

    審核:符玉娟  終審:劉輝霞

    來源:洪江市紅軍故事

    作者:楊志鎳整理

    編輯:肖焙麗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2021/04/02/9149631.html

    0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