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感悟精神傳承的力量 ——讀中共懷化市委書記許忠建文章《福地懷化》有感

    來源:市委組織部 作者:易港(通訊員) 編輯:劉斯苑 2023-09-21 09:30:13

    看完文章《福地懷化》,讓我的心無法平靜,文中沒有高深的理論,“樸實”就是文章最貼心的表達。讀完這篇文章,果然像期待的那樣有畫面感、接地氣。

    我工作在雪峰山麓一個景色優美的小鎮——安江鎮。正如文中所說“千里沅江,從貴州大山奔騰而來,在五溪大地千回百轉,沖積成一片片沃野田疇。安江盆地,就是滔滔沅水與巍巍雪峰相沖相撞、相匯相融而成的一方豐饒狹長地帶,成就了世所罕見的‘物種變異天堂’。”寧靜悠然的小鎮,留住了年輕的袁隆平的腳步,一粒種子,從懷化走向世界,也改變了世界。

    是種子,必然起于塵土,自然期待發芽,追求開花結果。循著袁隆平院士的奮斗足跡,我走進了袁隆平院士夢想開始的地方——安江農校。走進校園,我驚訝地發現,校園依然保持著過去幾十年前的模樣,袁隆平生活、工作了多年的舊居、老校舍、科研樓、實驗室、試驗田、師生宿舍、籃球場、游泳池……一切都維持著數十年前的原貌,靜靜地將這位科學家當時的清貧、艱辛與奮斗的激情展示給來訪者,完整展現了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園建筑風貌。盡管沒了往日的喧鬧,卻不時有三三兩兩的游客來此到訪尋根。袁隆平題寫的“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巨幅標語墻,以及“勤奮務實,文明進取”的校訓牌,格外引人矚目。安江農校這片土地,留下了雜交水稻最初的發現、靈感和汗水,見證了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的奮斗足跡。

    選定了方向,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用一生的努力和堅守來詮釋對事業的無限熱愛,這就是袁隆平。從畢業后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從住院前夕田間勞作,再到躺在病床上關心天氣對水稻生長的影響,他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偉大的“雜交水稻”事業。從他的一生奮斗中,讓我明白了年輕干部要學到永葆奮斗精神的重要意義,始終保持昂揚斗志,遇到困難不繞道、遇到問題不畏難,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矢志不渝,努力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風吹翻了水稻的結構,吹動了水稻的情結。我一路踏著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緩緩行走。在老校門外左邊,有30多畝試驗田,目光所及,一片片金黃的水稻映入眼簾。田壟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幾個字格外醒目。如今,這片中國雜交水稻的發祥地,已被正式定名為“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恢宏的教學樓,已經辟為“雜交水稻發源地紀念館”,凡與培育雜交水稻有關的物質的、非物質的遺存,都已經成為珍貴的國家記憶。看著陳列室里一幅幅歷史圖片、一張張文獻資料,我不禁感嘆:正是由于這種理想信念支撐,他才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當前,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年輕干部培養鍛煉,我們年輕干部要立志做大事,做有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著力解決基層群眾最關心急難愁盼之事,從大處著眼、在小處入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堅定的人生路,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每一粒種子的成長,都承載著時代的力量。年輕的我將不斷用“種子精神”書寫逐夢新時代的輝煌篇章,循著袁隆平的奮斗足跡,在山水雋秀中領略如詩如畫的“懷景”,在田園牧歌中尋覓別夢依稀的“懷鄉”,在煙火升騰中邂逅本然純真的“懷味”。

    審核:邱 曦   終審:蔣耀南

    來源:市委組織部

    作者:易港(通訊員)

    編輯:劉斯苑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646743/65/13071919.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