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為魂,匠心為骨。沅河黑陶是湖南省洪江市沅河鎮的傳統非遺技藝,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每一件黑陶制品都是泥土在匠人手中千錘百煉下的浴火重生。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沅河黑陶正經歷一場溫柔的蛻變,從黔楚人家的尋常器皿到如今指尖流轉的藝術珍品,這抹穿越時光的墨色,在傳承與創新的交響中,愈發鮮活。
踏入沅河黑陶體驗館,墨色陶器靜靜陳列。遠觀如潑墨凝脂,燈光下泛著墨玉般的幽光,繩紋、云紋在陶身流轉,既有歲月打磨的古樸,又透著新生的靈秀。工匠們圍坐案前,掌心翻飛間,粗糙的陶泥褪去生澀,漸顯溫潤弧線,這是600年技藝的當代延續,也是泥土與匠心的又一次相遇。不少游客們被這份靈動吸引,紛紛伸手觸碰,想親手續寫這段陶與火的故事。
“我一摸到這個陶土的時候,感覺非常冰涼,像伸入到泉水里面去一樣,我感覺非常有意思,也可以變化出多種的形狀,到時候做好拿回去也可以變成一個非常漂亮的工藝品。”游客郭洪松表示。
打濕的手掌輕按陶泥,隨轉盤緩緩轉動。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指尖漸生默契,普通泥土在游客手中慢慢蛻變成筆筒、花瓶等各種器具。
沅河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邱超介紹,他們主要以游客體驗為主,游客可以做碗和杯子,然后把它燒制成成品,這個土陶含鐵量高,上的釉以純天然的土釉和綠釉為主。
沅河鎮十里村的窯火,自明洪武年間便未曾熄滅。曾經,這里的黑陶是黔楚百姓的 “生活必備”,壇罐缽壺里主要盛著柴米油鹽。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同樣的泥土和燒制工藝,卻在巧思中轉化成了年輕人喜愛的茶具、擺件等文創產品。而讓這份古老技藝真正接上時代地氣,則是體驗館里的研學課堂。孩子們圍坐陶輪旁赤手揉泥,任陶土在指尖開出想象的花,體驗最純真玩泥巴的快樂,而黑陶非遺技藝也在另一種方式中煥發新生。
“泥巴摸起來非常軟,黑陶做起來也很漂亮,感受到了當地的非遺魅力。”學生周雨菲贊嘆這是研學中最好玩的項目。
沅河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邱超表示,研學活動讓更多人親手接觸到陶藝的制作,下一步他們會開發一些新產品,如茶具和工藝品等,讓更多的年輕小伙伴加入他們的隊伍。
窯火不熄,初心不改。六百年的沉淀里,是泥土與火焰的相守;新時代的浪潮中,是傳統與創新的相擁。當老匠人教年輕人拉坯,當孩子們的笑聲混著陶輪轉動的聲響,沅河黑陶這抹穿越時光的黑,正以更鮮活的姿態,在傳承與創新中走向更遠的未來。
審核:邱曦 終審:蔣耀南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梁孝亮
編輯:唐藝芬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646942/90/1518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