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8yie"></strike>
    <ul id="c8yie"></ul>
    當前位置:

    【央廣網】黔陽古城:一片冰心 煙火新韻

    來源:央廣網 編輯:唐藝芬 2025-09-01 17:03:36

    1-700.jpg

    央廣網懷化9月1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實習記者 游娟)湖南洪江黔陽古城,這座擁有2200年歷史的“滇黔門戶”,正經歷著一場靜悄悄的蛻變。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浪潮中,這座浸潤著詩畫意境的古城,既保持著“九街十八巷”的明清肌理,又在創新創業的土壤中煥發新生。

    黔陽古城(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古韻新生:文旅融合激活千年古城

    夜幕降臨,黔陽古城芙蓉樓畔的“黔途營地”亮起點點燈火。這個由廢墟改建的營地,集餐飲、露營、非遺體驗于一體,成為游客觸摸歷史溫度的復合空間。“我們修舊如舊,保留了古建筑的梁柱結構和青磚灰瓦。”返鄉創業青年鄭成君向記者表示介紹道。

    鄭成君通過引入現代服務業態,帶動60多名本地村民就業(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今年,鄭成君團隊在毗鄰區域拓展出兩大新業態:利用原打鐵場舊址改造而成,打造“淬火集日咖夜酒”時尚地標,吸引年輕群體;依托修繕一新的古戲臺,主打黔陽特色餐飲“黔爐餐館”,從早餐到正餐延續“舌尖上的鄉愁”,“我們通過引入現代服務業態,共帶動60多名本地村民就業。”鄭成君介紹。

    打鐵匠向國華(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三個業態雖定位各異——營地重體驗、淬火集聚潮流、黔爐餐館傳美食——但均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形成差異化互補格局。在淬火集內,52歲的打鐵匠向國華每日準時燃起爐火。“以前擔心手藝失傳,現在既能展示技藝又能養家。”他布滿老繭的雙手在火光中翻飛,讓工業記憶在文旅場景中鮮活延續。

    這種創新實踐正蔓延至整個古城。依托第三屆懷化市旅發大會的舉辦,當地政府對29處歷史建筑實施“修舊如故,活化更新”的全面提質改造,在保留原住民生活風貌的基礎上,完成了沿街立面、屋面、門窗等風貌整治,還原了建筑原有特色,同時引入多元化商業業態,豐富游客體驗。

    詩意棲居:藝術鄉建繪就精神圖譜

    在古城臨街巷的冰花工作室,畫家冰花正在用畫筆捕捉著古城的時空變幻:既有“青山一道同云雨”的詩意想象,也有“歪歪扭扭老屋”的現實肌理。“這些景是渾然天成的,一張畫面的形成往往是偶然的,并非刻意”。她說,通過融合不同時代的建筑元素,折射出黔陽古城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

    冰花正在作畫(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冰花的創作軌跡,恰似古城文化覺醒的縮影。為王昌齡詩集配插圖時,她站在舞水河畔聯想“青云蔽月,流風回雪”的意境,將楚地山水與唐詩神韻交融;每日沿青石板路寫生,捕捉“河對面天然的山村與瞬息萬變的夕陽”,讓現實景觀升華為藝術意象。

    “不悲不喜,不來不去,包容所有到來的人”是她對古城氣質的定義,這種特質使她的畫作超越寫景,成為“一城山水見精神”的人文注腳。

    在古城,像冰花這樣的藝術守護者不在少數。省級非遺傳承人羅志民在老宅直播竹編技藝,讓傳統手工藝獲得年輕擁躉;研學少年在黑陶工坊揉捏陶土,讓指尖沾滿陶泥感悟。這種“藝術鄉建”模式,不僅激活了文化遺產的內在生命力,更重塑了人們對鄉土的文化認同。

    俯瞰黔陽古城(央廣網記者黃珂嵐 攝)

    站在觀景臺眺望,三面環水的地理格局與“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態稟賦盡收眼底。這座因軍事要塞而興、因詩歌文化而名的古城,如今正書寫著新的傳奇。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古城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探訪,旅游收入實現了顯著增長,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暮色中的黔陽古城,燈火次第點亮。打鐵的叮當聲、游客的歡笑聲、畫筆的沙沙聲交織成曲,訴說著一個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詩意重生。當傳統遇見現代,當本土邂逅世界,這座漂浮在水上的詩意之城,正在續寫屬于自己的永恒傳奇。


    來源:央廣網

    編輯:唐藝芬

    閱讀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