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安江農校試驗田內呈現出一片繁忙而富有生機的景象。來自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和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學生們,正在這里參與一場為期10天的實地培訓課堂。這片承載著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科研初心的土地,如今再次成為農業人才成長的搖籃,見證著新一代學子在希望的田野上追尋先輩足跡,續寫農業科研新篇。
時光回溯,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正是在安江農校的三尺講臺和這片試驗田中,開啟了雜交水稻研究的艱辛探索。他白天躬身稻田觀察記錄,夜晚在簡陋的實驗室鉆研理論,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最終實現了雜交水稻技術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如今,懷化職院的學生們踩著袁隆平院士當年留下的足跡,挽起褲腳親自下地插秧。對于許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水稻種植的實地操作。農戶們親自下水田,為學生們展示了標準的插秧方式,從如何分秧苗,到怎樣保持合適的間距和深度,每一個步驟都展示得細致入微。
老師們也充分利用這次實踐機會,帶領學生們仔細分秧,認識不同的雜交水稻品種。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們直觀地了解了各個品種在外觀、生長習性等方面的差異,對書本上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老師全慶豐告訴記者:“我們同學通過雜交水稻播種、移栽,特別是在我們安江農校這里的實訓,它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很多的理論知識理解不是很容易。通過親身的實踐,這個知識就得到了強化。特別是通過三次重復試驗和親身的實踐,他們真正地掌握了雜交水稻育秧及移栽技能。”
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參與此次培訓的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大二學生吳徽感慨道:“我這幾天的感受非常多,首先是非常地辛苦,因為要天天頂著這個大太陽在農田干活。真正的下了地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袁隆平院士之前在田地間干活是多么的辛苦。” 他們通過親身體驗,不僅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更在實踐中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此次在安江農校試驗田開展的實地培訓課堂,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教學活動,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這里作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發源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而學生們在這片土地上的實踐,也為未來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出更多心懷 “國之大者”、扎根農業一線的新時代人才,讓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涼夢” 的愿景在一代代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接力奮斗中照進現實,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貢獻磅礴力量。
審核:邱曦 終審:蔣耀南
來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向穎如
編輯:朱彥星
本文為洪江市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ontacsealstone.com/content/646949/60/14989406.html